已经不是第一次看日本电影《入殓师》了,可是还是忍不住几度落泪。当大提琴那悠扬、低沉的音符缓缓地流出,当成群的白天鹅纵身一跃,展翅飞向蓝天的时候,我终于懂得,“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是乐团的大提琴手,因乐团解散,他回到乡下的老家,无奈而又纯属巧合地从事了“入殓师”这个行业。这个卑微、低贱,甚至倍受唾弃的职业,不被世人所理解,他的朋友为此感到耻辱,他的妻子也一度离开了他。他几经痛苦地挣扎,最终决定留了下来。
印象最深的是,小镇上受人尊敬的澡堂老板娘突然去世了,大悟和刚刚归来的妻子一起赶到。曾经对大悟不屑一顾的老板娘的儿子,和一直无法理解大悟的妻子,亲眼目睹了大悟做为一个入殓师为老太太做的一切。他轻轻地为她整理衣衫,化上淡淡地妆容,扎上她平生最爱的黄丝巾。他的动作缓慢轻柔,他目光中流露出来的那份安然,让所有人的心都陷入宁静。那一刻,他们终于明白,他的工作是多么地伟大和神圣。而大悟的妻子,也第一次懂得,她的丈夫是多么值得尊敬。看到这里,我奔腾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了。
影片到了最后,抛弃大悟母子多年的父亲,在一个海边的小镇孤独终老。大悟决定去送他最后一程。当他为父亲打点好一切,才发现,父亲的手中竟紧紧握着那块代表了亲情的圆石。当大悟费力地掰开父亲僵硬的手指,三十年来对父亲的怨恨也如同这块刻满亲情的石头,一同落下。大悟和妻子相视流泪,为多年来父亲与他只是在这样生死离别的时刻再见的那份悲伤与遗憾,也为生命正生生不息地在妻子的腹中传承下去的那份期盼与喜悦。
当电影徐徐落幕,一闭上双眼,那些感人的画面宛如一段往昔的记忆,汹涌而来。那一片片欣欣向荣的原野,那一段段古朴、蜿蜒的小径,村外那一条经久不息潺潺的河流,还有窗外正漫天飞雪,社长那满是绿色植物的房间,这一切,都代表了生命的美好。我想,《入殓师》要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若是微笑着看待死亡,它就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延续,是下一段旅程。
有时候,会有点疑惑。做为生命终点最后一个为其服务的人,这样崇高的工作,为什么会被人看不起呢?影片中,多次提到朋友家人对大悟的不解,甚至还有人认为他选择了这份工作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可是,还有什么会比一具遗体更值得尊敬的呢?每当大悟面对逝去的“客人”,他总会真诚地说“您辛苦了”。那些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坎坷,经历了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最终安静离去的生命,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经过的历程吗?人生,就是这样,开始或是结束都不由自主。当大悟坐在田梗间,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深情地拉着小提琴;当他俯首小河里自由自在的鲑鱼,与老人之间那有关生死的巧妙的问答,我想,他的坦然,已诠释了他对生命和他做为入殓师职责的意义,而对人生,他也又有了另外一段更深切地体会。
看《入殓师》总是这样被时时地感动着。无论是那亲手送走了妻子的社长,还是与澡堂老板娘过最后一个圣诞节的殡葬员,他们看待生与死,都是坦然而不是心碎。我想,这也是导演从另外一个角度,想要告诉我们的。看这部电影,除了感动,还会觉得很舒服。面对死亡这样沉重而又压抑的主题,电影那缓缓的节奏和抒情的、恰到好处的配乐,让人没有丝毫的恐惧。
当电影落幕,大提琴那悠然的调子再一次回响耳边的时候,忍不住又想起电影中风烛残年的老人发自内心的感叹:“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