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2015-01-16 08:37:21)
标签:

转载

分类: 学生历史模型制作集

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中国素有尚玉的传统。中国语言文字中与玉有关的成语不胜枚举,任何人都能顺口道出几个:冰清玉洁、珠圆玉润、璞玉浑金、亭亭玉立、金相玉质、金口玉言、抛砖引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个“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馆。玉器馆以时间为纵轴,用上自远古、下迄清代的大量文物,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和各个时期的特点。玉器馆在“前言”中告诉我们——

至迟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从此,他们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独特的玉器艺术。古人认为玉钟灵毓秀、凝聚天地之灵气,因此玉器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还被神圣化、人格化。先秦时期,玉器曾用来寄托我们祖先虔诚的宗教情怀,象征财富和权力,成为礼制和道德情操的化身。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褪去其眩目的光晕而成为俗世珍宝,越来越多地用于寻常生活,承载着人们远祸近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玉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经好奇远古时期的玉器为什么会有许多兽和鸟的造型,尤以龙、凤造型为多,有关“龙”的寓意比较普及,那么“凤”呢?比如玉器馆展出的“凤鸟形双援戈”、“高冠凤鸟”、“凤冠人像”,它们意味着什么呢?看过展览才知商代有个传说:商人的始祖母狄是吞食了玄鸟的卵才生下商人的祖先“契”的,所以商人崇拜鸟。而凤鸟则被认为是百鸟之王,是神鸟,所以商王室的贵族们常佩戴“玉凤佩”,用来祈求神鸟的护佑。

我们见过的现代玉器大多是摆件和饰物,不知道在历史上玉器曾是重要的礼器。甲骨文的“礼”字包括两个象形的部分,下边是个“豆”字,表示盛放祭品的容器;上边是个“曲”字,表示在器皿中有两串玉器,形象地说明了玉器在那个神权巫术主宰社会的时代,具有祭祀天地神鬼的礼仪功能。1976年考古界发掘了殷墟妇好墓,墓主人妇好是商代第23王武丁的配偶,生前曾主持过祭祀,地位显赫;也曾手握军权,披坚执锐,从事征战。从她墓中出土的玉器多达755件,其中就有作为礼器的琮、璧、璜等。

“周代从神治走向德治,玉器亦成为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由于玉材本身具有质密坚硬、莹泽、舒畅、坚而韧、温而润的自然属性,所以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含义,用来比喻君子应当具备的仁、义、智、勇、洁等美德,“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十分流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上层人士佩戴玉饰成风,而且讲究“佩玉之度”和“佩环之声”,以示举止和谐、声貌华美。周代还流行成组地佩玉,也就是把玉制的璜、珩、瑗、珠、管等串联起来佩戴,当然,玉饰的造型、数量是有等级之分的,权贵身份不同,造型、数量和长度也不同。周代是礼制最严格的时期,从佩玉上也略见一斑。

后来,周王室日渐衰落,礼崩乐坏,礼仪用玉也随之衰落。秦汉以后,饰玉越来越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古人认为玉是祥瑞之物,可以驱邪除祟、远祸近福,所以佩戴玉制的衣冠发饰和随身小物件日趋风靡。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多比较含蓄优雅,玉饰也如此,造型常以含蓄和谐音手法组成装饰纹样,以求吉祥如意、福寿绵长等寓意。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有佩戴玉饰驱邪避祸的习俗,黄鹂也有密友赠送的玉螭虎一只,不离我左右。

在玉器馆,我们还看到了珍贵的“春水秋山玉器”。春水秋山是辽金两宋时期生活在北方的游猎民族契丹和女真的一种习俗,也就是帝王率领宫廷、臣僚和禁军违寒避暑,四季迁徙的习俗。一旦驻留下来就要渔猎,春秋两季渔猎更加频繁。春天捕天鹅、捕鱼,所以驻地要靠近水,称为“春水”;秋天要猎杀虎、鹿、熊等野兽,驻地要靠近山,称为“秋山”。这些少数民族就这样过着四时迁徙、春渔秋猎的生活,还把这些生活场景雕刻在了洁白的玉石上,流传至今,这就是所谓的“春水玉”和“秋山玉”。据说元代的玉器也有此类题材,因为蒙古族同样也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

隋、唐、元、明、清时期,玉器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碾琢的技艺越来越高超,玉器的造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的高古浑朴,有的繁复新颖,有的华贵精美,有的简单洗练,这时的玉器已成为富贵人家的居室陈设或珍玩。陈设华贵玉器最多的地方,自然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家。玉器馆展出了清乾隆年代的两件玉器“花卉纹香薰”和“乾隆帝御题如意”,选材之上乘,造型之高贵,纹样之复杂,雕工之精致,都令人瞠目,彰显出乾隆时期工艺美术品的特点。

比起明清时期造型繁复、雕琢华美的玉器,我们似乎更偏爱远古时期那些造型古朴,手法简洁,充满天真意趣的玉器,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童年的杰作,而童年总是有着太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请浏览附图:

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馆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璧(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祭祀用的礼玉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神面形玉佩(红山文化)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玉琮(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玉琮是重要的礼器,其形制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圆孔通贯,具有一种庄重、神秘、肃穆之气,堪称良渚礼玉的代表。《周礼·大宗伯》曰: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也就是说琮在礼仪活动中是用来祭祀地祗的。也有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三牙璧 环形饰(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玉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兽面纹刀、斧饰件(殷墟妇好墓)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凤鸟形双援戈(商晚期)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生动可爱的动物造型玉雕(商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凤冠人像(商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高冠凤鸟佩(商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兔形佩(西周)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夔龙形佩(战国时期)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双夔龙形佩(战国时期)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玉佩(战国时期)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金缕玉柙(西汉)。玉柙又名玉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所使用的殓服。它是根据身份的不同,将玉片用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缀合而成。这件玉衣的主人是中山怀王刘修,卒于公元前55年。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莲形簪首和孔雀形簪首(宋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鸟花纹玉带扣(宋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鸟花纹玉带扣局部(宋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双螭璧形绦环和双兽绦环(元代)。元、明官员闲居或平民服饰流行系绦带。绦带可直接缚结,也可两头装上环、钩勾括。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孔雀衔枝佩(元明)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葵花形佩(元明)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祥云鱼龙饰件(元明)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春水秋山玉雕 (辽金)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杯盘饰件(明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螭虎耳杯盘(明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万字纹牌饰(明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鱼龙插(明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花卉纹香薰(清代)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乾隆帝御题如意(清代),乾隆的御题在如意的背面,拍摄不到。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琢玉成器

(全文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