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2015-01-16 08:36:58)
标签:

转载

分类: 学生历史模型制作集

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今年是龙年。有关龙的传说、龙的谚语、以龙为造型的灯笼、剪纸、风筝、冰雕等各种民俗工艺品,占尽风光。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也有许多以龙为主题或纹饰的文物,有玉雕的龙,有铸在青铜器上的龙,有雕在石栏板上的龙,有烧在青花瓷上的龙,也有盘在皇帝玉印上的龙。大多数龙的造型都差不多: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但这次参观国博,我们看到了一条龙,造型与常见的龙相去很远,它就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掐指算来,这条玉龙应当是公元前4700-前2900年之间诞生的,也就是说,距今至少五、六千年了,因此它被誉为“中国第一龙”。

第一次参观国博前,朋友曾发来玉龙的照片,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立刻想去看看实物,因为看照片与现场观看实物感受会不同。红山玉龙被放置在《古代中国陈列》馆远古时期一个独立的展柜里,我们很快就找到了。第一眼望到它时,心头不由地惊了一下,因为它比照片要美得多!玉龙通高26公分,用一块完整的墨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通体琢磨,圆润光洁,在透明展柜里泛着神秘的幽光。它的造型很独特,形状好似镜像里的英文字母“C”,或者说像一条晶莹润华的“蛇”,卷曲成钩,首尾相对。它没有角,没有爪,也没有鳞,所以没有常见的龙那样张牙舞爪,那样凶猛;但它已经显露出成熟龙型的一些特点,头较小,吻前伸,龙眼突起,眼尾细长上翘,最醒目的是项背上那一缕长鬣(音列:长毛),竟占了龙体长度的三分之一,整体造型生动、夸张,透着一股子欲腾空而起的气韵。

据说这条玉龙的发现颇为偶然。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的一位村民在平整树坑时发现了一个生了锈的“铁钩子”,村民把铁钩子拴上绳子送给4岁的弟弟拖着玩。几天以后,铁钩上的土锈渐渐脱落,露出墨绿色的晶莹质感,经考古部门鉴定,铁钩子竟然是从远古走来的一条玉龙!

玉龙的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对龙的起源的热烈讨论。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常常会把一些形貌异常或行为独特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当作神灵的化身或氏族的祖先来尊崇,外国叫图腾(totem),中国叫祖先崇拜(后来也引入了图腾的说法)。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图腾都是现实中的生物,比如虎、蛇、鸟、鱼、蛙、古树等等,唯独龙和凤是糅合了多种动物的形状特点衍化而来的虚拟生物,抽象的意味更浓。据说在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对象越抽象,表现出来的神性就越强大,所以龙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几千年过去了,远古时期许多科学之谜早已解开,但我们中国人仍然保留着对龙的尊崇,仍然以“龙的传人”自居。当然,现在的人们喜欢龙,主要是取它勇敢、顽强、不屈、团结、融和等特性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听到此曲,全世界的华人都会热血沸腾,精神为之一振!

上世纪末期,国内有一家民营银行,借鉴玉龙的造型设计出了自己的行标(logo)。这家银行就是华夏银行。玉龙VS华夏,这个设计构想还蛮巧妙的。

请浏览图片:

01、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龙。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前2900年),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02、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龙之一。龙是商代在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母题,习见于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的装饰中,仅妇好墓即出土9件玉龙。而且在龙的刻画中,眼部多作“臣”字状,身、尾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以扉棱表现。这些程式化的纹样,既反映了商代艺术的成熟,又是时人对于龙的诠释。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03、
龙虎纹青铜尊,商后期礼器(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器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中26.2千克,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活龙活现;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寓意诡秘;圈足饰饕餮纹。整器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04、
商末周初的“子龙鼎”。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是商代体积最大的圆鼎,也是目前所知“龙”字铭最早的青铜器,因此被誉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瑰宝,国之重器”。子龙鼎于20世纪20年代从河南辉县出土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4月,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05、
战国时期夔龙形玉佩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06、 战国中期龙形佩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07、 安济桥石栏板上的雕龙。这是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大石桥,隋代工匠李春杰作)栏板构件之一,长方形,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背面两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此栏板是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淤泥中所得。当时总计从河床挖出的大小桥石1200余块,其中雕龙栏板7块。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08、 安济桥另一块雕龙的石栏板。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09、 元青花瓷瓶上的龙。正式的名称为“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瓷瓶”,元(公元1206年-1368年),高29.8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9.9厘米。这是一款元代釉下彩瓷瓶,釉色莹润透明,饰有青花云龙图案,笔法简洁奔放。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0、
穿着龙袍的皇帝。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1、 玉印上的蟠龙。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蟠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钤蟠龙玉印。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2、 清代鱼龙形花插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3、 清嘉庆年间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冠架即帽托,由冠伞、柱、底座组成。仿雕漆制品,辅以金彩装饰,冠伞刻饰云雷地双龙戏珠纹,云蝠文。刻工刀法娴熟,纹饰精美,与雕漆无二,是官窑中的精品。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4、
清青花瓷上的青龙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5、 清天球瓶上的白龙(与一般青花瓷相反,名曰“拔白”)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6、 清“釉里红”瓷器上的龙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7、 中国国家博物馆外隔离栏杆上的龙头饰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18、 华夏银行借鉴“玉龙”造型设计的行标

[转载]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华玉龙

(全文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