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限制医院门诊输液必须严管重罚
乔志峰
多地限制医院门诊输液。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不少省份、地市的医疗机构也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乃至取消。其实,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基本的医学常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但是,在国内许多医院里,输液往往成了“最简单快捷”的首选给药方式和治疗常态。早在2009年就有数据显示,每个中国人1年里挂8个吊瓶,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国人平均每人1年里要挂8个吊瓶,也难怪中国曾被称为“世界第一吊瓶大国”。“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样的常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知道。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要选择输液呢?首先,当然是缺乏最基本的医疗知识,对动不动就输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贪图“一针见效”,却忽视了由此给自身健康带来的风险,以及由此埋下的安全隐患。
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某些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并未对病人进行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告知,甚至存在误导患者,甚至强制患者输液的现象。这里边,无疑有着非常现实的功利性考量,一是图方便、图省事,输液的方式简单易行;二是可以让患者多花钱。本来几块钱、几十块钱能看好的病,随便输个液就要几百块甚至上千块。在那些将经济效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医疗机构看来,在那些个人收入跟诊疗费和药费挂钩的医务工作者看来,输液无疑能够来更多的利益和实惠。这才是导致输液泛滥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采取行政手段对门诊输液采取限制性措施非常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遏制某些医疗机构的输液冲动,更好地维护患者的权益,同时也改善全社会的整体医疗环境。当然,措施有了,能否见到效果还要看执行。监管部门必须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要加大监管和处罚的力度,对那些阳奉阴违、无动于衷的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不正常现象,才是解决医疗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