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课后练习详解九  出辞气远鄙倍

(2011-10-23 10:50:32)
标签:

练习详解

杂谈

分类: 论语选修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课后练习详解

九  出辞气远鄙倍 

 

 

<课文理解

 

 

 

本章论述人们交往中的语言文明和语言技巧。孔子重视个人礼仪,的内在蕴涵是德治的基础,根植于道德,而其外在表现则是人的礼仪、礼节、礼貌。其中说话是人与人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个人的主要体现。所以《论语》中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包括人的交谈语言要文明、远离粗俗,要出于诚信,出于真情,要把握说话时机,掌握分寸,说话内容既要抓住要害,表达简洁,又要一定的文采,委婉动听,要针对不同的听话对象,善于与不同人交谈等。说话态度要真诚、谦恭,有理有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引孔子言),孔子又以尽善尽美作为评论文章、艺术、说法的标准。这些对我们今天都有启发意义。 

 

 

 

<课文解读

 

 

 

一、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 

 

 

 

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的出发点和内容,前者是虚情假意,所谓鲜矣仁;而后者则出于的目的,以诚信为本。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语言交往,重视表达说话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对说话能力有专门要求。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其中是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现代社会中,两者同等重要。 

 

 

 

二、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礼仪时为什么要用雅言?你对学习和推广现代雅言”——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 

 

 

 

孔子重视既指制度、规范,又指个人礼仪、礼节、礼貌,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礼仪是集中体现的机会和载体(如今天的庆祝会、升旗仪式等),礼仪需要庄重、严肃的气氛,才能体现出礼的重要和必要,也才能让人们在礼仪中受到礼的教育和熏陶。而雅言则是礼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则是教育和规范人们礼仪的基础和基本手段、途径,每个人从小就都从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培养,接受正规的雅言教育。如果不用雅言,则将误人一生。现在提倡普通话,作为一种全国性交流的规范的文明的雅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尤显必要。 

 

 

 

三、言语交际要讲究技巧。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作为孔子弟子中言语方面佼佼者的子贡,就很擅长这种方式。以本课7·15章和第三课9·13章为例,说说你对委婉这一交际技巧的体会。 

 

 

 

委婉是不直接将话点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内心。这种方式在与人交际的特殊场合,还是十分需要的,特别是做人思想工作或劝说别人时,尤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对方意图。课文中子贡有成功运用的例子。7·15是讲子贡采用借机试探,用古比今手法了解了孔子的态度。卫出公不愿放弃王位,拒绝他的父亲蒯聩回国继承争王位。当时孔子正在卫国,他的弟子要了解孔子对卫出公的态度,但不便公开询问,于是子贡借古代叔齐、伯夷兄弟俩互相推让王位的事询问孔子的态度,孔子赞扬和高度评价了叔齐和伯夷,当然也就知道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夺王位肯定是不会支持的。9·13则用比喻来了解孔子的内心想法,子贡借美玉为喻,询问孔子是将美玉珍藏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说,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它,意思是孔子也希望能有识货的统治者能重用他。 

 

 

 

<文言练习

 

 

 

四、读15·8章,完成下列题目。 

 1、查字典字可知,失人失言可能的义项有这样几个:(1)遗失、丧失;(2)做事不合适、失当;(3)犯错误;(4)错过。你认为:失人失言是哪个意思? 

 

 

失人错过失言犯错误。 

 

 

 

2、以下是《论语》中字后面带宾语的几个用例,你认为失人失言中的,其意义与哪句话中的字意义相当?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失人(错过)相当。 

 

 

既得之,患失之。     丧失。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失言(犯错误)相当。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烹调生熟的程度。失饪,烹调生熟失当。 

 

 

 

3、《现代汉语词典》:“<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这意义和《论语》中的失言意义有什么不同?    现代失言漏失之意,与《论语》中失言错误解是不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