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课后练习详解十一   诲人不倦

(2011-10-23 10:50:16)
标签:

练习详解

杂谈

分类: 论语选修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课后练习详解十一、诲人不倦 

 

 

 

<课文理解

 

 

 

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课文解读

 

 

 

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 

 

 

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又引用程子之论: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说: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又引程子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有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 

 

 

这里,把上知(智)下愚作为一种气质,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认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即自己不愿学习的人。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过人,如商朝纣王。因为不肯学善、向善,所以不移。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归纳几种对上知下愚的不同观点:1《汉书·古今人表》: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2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品质而言。”3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过去有种说法,说上知是指统治者,下愚指劳动人民,从而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不确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对不同人因材施教,并无排斥下层人学习。 

 

 

 

二、说说您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11·22章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历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文言练习

 

 

 

四、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什么时候称官职、地望,都有基本规则。主要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对于对方的尊卑。试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归纳说明。 

 

 

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 

 

 

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 

 

 

弟子在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字。 

 

 

弟子相互之间称字,自称称名。 

 

 

《论语》编纂者对孔子弟子通常称字,个别称子。 

 

 

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 

 

 

学生对老师称(您),一般人也称(如18·6章,桀溺对子路称子为谁)。 

 

 

 

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并解释画线的词语,说说文中自明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体所指及彼此间关系。信中称自明为,称陈师中为老兄,称程颐为伊川先生,从中可以看出这几个人与朱熹之间怎样的尊卑关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朱熹《与陈师中书》) 

 

 

这是朱熹给朋友陈师中的一封信。从信中意思看,朱熹与陈师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学。陈师中之父陈俊卿曾当过宰相,陈俊卿女儿(陈师中妹妹)嫁与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节。此书信即赞扬、劝导此事。令女弟对对方尊称,女弟,妹妹。丞相,指陈师中父亲,称官职表示尊重。老兄昆仲,指陈师中兄弟,与朱熹平辈,又是较密切朋友,所以称老兄伊川先生二程中的程颐,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颐之号,表示尊称。 

 

 

行:离开、离去。   期():周年。   痛恨:悲痛、遗憾。    向来:自从、向来。 

 

 

喻:明,指著作。作书以明古今之事。    奖劝:奖掖、勉励。   扶植:帮助、培养。 

 

 

成就:完成、实现。    赞成:赞同而帮助成功。   辱:表示谦虚的副词,用于指称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