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防腐剂“大陆合法”该触醒低标准神经
(2011-07-19 10:02: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台湾卫生部门近日检出来自上海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主剂配料中,含禁止掺入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防腐剂,若大量食用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皮肤、黏膜发炎和产生女性荷尔蒙。7月17日上午,可口可乐中国区公关事务总监翟梅表示,该防腐剂在中国大陆和美国被法律法规所认可。(7月18日《华西都市报》)
我注意到网友看罢此讯后情绪显得很激动,纷纷发帖批评零度可口可乐饮料的“内地合法”论。这不难理解,之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就曾向国内生乳产品低标准放出“第一炮”: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去年行业标准竟然变为:每毫升细菌总数150-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还下调了2.8%。这个“首炮”是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的首次“刀伤”。随后,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高调跟进,放出“第二炮”:我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这是给消费带来的第二次“刀伤”。
旧伤未愈,新伤再生。奶业搞标准“内外有别”,这群生产者还是国内企业,而可口可乐饮料公司是外国名企,再来新刀开新伤口,居然同样的产品在台湾同胞的手中不合格、不合法,到内地人嘴里却一下合法、合格了,这岂不荒唐吗?中国农大副教授范志红的一番话,看起来是为洋企找合法依据的,但我却从中读到破绽来。她称,这种防腐剂的特点是安全性高,致死量为每公斤4克。这次台湾检测这批原液发现,每公斤含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062克。请问范老师:2克到4克的距离很遥远吗?姑且不说潜在隐患,就用“范式理论”即可驳倒她自己的“安全性高”一说。
食品安全,系牵百姓健康,首先要理解、保护消费者的健康诉求。这种监管理念应该比天大、比地厚。乳品、饮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要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义,这毋庸置疑。但奇怪的,其他食品巨头对标准下降却不予评价。在舆论最近一直诟病不断的情形下,特别是此类消息进一步成为公开之丑后,不少商场里的洋产品已开始涨价,幅度在10%左右。加之而今“内地合法”论再起,国内食品企业与相关监管部门,竟仍能气定神闲、闷不作声,继续充当着这类大伤民心的低标准信息的看客。这类蹊跷镜头,的确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针对生乳自降标准的广泛诟病,针对一些洋食品的标准也来“欺软怕硬”,竟在一个中国里也搞“内台有别”,卫生部才欲言又语地在日前曾表态称食品标准并未降低。这种光有结论没有论据的回应,正减损着公共机构的公信力指数,明显滞后于消费者的知情权需要。加之我国“不评价”和“低标准不碍事”等“忽悠大仙”太多,为低标准企业打圆场的“砖家”频出,使得低标准尽快升级步履蹒跚。所以,纵观最近有一些人的疲沓回应可见,相关人员似乎仍未意识到辅助、引导、督促食品安全标准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仍习惯性地推着太极,颇似局外人一样观望着“内地合法”的怪话频频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