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乘公交的优惠交给最需要的市民
(2010-11-08 18:40: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广州公交免费政策实施后出现高峰期爆满状况,广州免费公交地铁五天,数据显示地铁客流量上涨100%,日均客流为773万人次。考虑到市民的出行安全,广州市市政府宣布:从11月8日(周一)起,全市取消免费乘坐地铁、公交和过江轮渡的优惠措施,按每个户籍家庭(含在广州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员)发放150元现金,集体户口人员按照每人50元标准发放现金,作为交通补贴。(11月7日《广州日报》)
虽然广州为市民推出免费公交的政策初衷很惠民,但基于其浮于民生现实的半空中,注定其难以接到地气,及而实行不到一周便折戟沉沙,便一点也不奇怪了。的确,广州的GDP与财政收入,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广州也有这份财力来支撑这种免费,至少完全能轻易承受亚运会期间的公交免费,但囿于当前的城市交通、人口密度与人文现状,广州、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还不能端起这盘免费的午餐。不仅是国内,就连城市交通发达如芬兰、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也不敢轻易提及免费坐公交一事。
当惠民政策的阳光照进街巷之时,人人当然均感暖和。但即便是这种于民有利的民生政策,在酝酿出台之初、之中时,均应让“公民意见”注入到每一道环节。公民社会的再造应在每一道民生政策中得到自由舒展,这种舒展越充分越好。如果这一免费坐公交的政策,在拟制之初广开纳谏渠道,让公民的声音及时传递到决策者的办公桌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此有悖于市场规律的政策是通不过民意这道关的。即便这一政策很可爱,是替他们着想,但百姓知道,这样的政策实行不了,或者说行走时间不会太长。原因在于政策脱离了现实的语境。
认识到政策的偏航后及时纠正,这值得肯定,但纠正中一定得防止“次生偏航”的行为发生。比如广州取消免费公交后,又习惯于不听民意快速推出这个吃大锅饭式发放公交补贴的政策,又为再次出现新偏差预设了通道。居住半年的流动人口如何定性?难道又去拿“暂住证”说事?这笔补贴由谁来掏?若是财政出,那这笔巨款经过了年初人大预算审议了吗?况且,我们拿什么去监督和防范这笔款项不折不扣地汇至百姓的卡里?特别是上百万外来务工者如何领取?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发贴工程”。
而且我们在出台一项政策时,一定首先全盘考量这一政策究竟要真正惠及哪些人。中低收入人群和日日都要坐车上班的民工兄弟,在当前高物价的民生重压下,这50元看似颇少,却是雪中送炭;但对那些动辄去巴黎购物的阔爷、阔少们来说,发给他几十元交通补贴也鼓励不了他去坐地铁,他会照样钟情于自家豪车。之所以出台此规,估计是因为决策者自己从来未坐过公交而未有切身感受。基于此,窃以为,降低公交票价才是个好办法。比如公交车费全部打五折,把出行坐公交的优惠交给最需要的人,这样的政策才公平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