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实名推荐制更该面向非重点中学

(2010-10-26 17:56: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2011年北大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具有校长推荐资质的中学及校长名单将于本月底公示。11月起,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申请。据悉,在今年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有13个省份实行该制度,最终有39所省级重点中学获得了推荐资格。在共计92个推荐名额中,最终有90人获得推荐,进入自主招生面试环节并面试合格。(10月25日《深圳商报》)

 

北大在去年11月推出2010年“校长实名推荐”制后,争议一直不断,随后教育部一负责人站出来力挺北大称,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随后,上榜的39家省级中学纷纷公示出推荐学生名单并加上评语。而今,北大也公开表示,要细化推荐程序,欢迎公共监督校长推荐制。

 

在我看来,之前媒体公开的校长推荐评语可谓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与去年的评语如出一辙,公众也对被校长推荐的近乎完美的学生失去关注兴致。因为大家看到,名义上是为了选“偏才”、“怪才”,实际上照常是把那些省级重点的窗口中学“能考”的学生一推了事。这么做虽然成功化解了舆论风险,却并未荡涤此制度带给“高招不公”的沉疴,甚至是追加注入新的不公因子。因为省级重点中学一个地方只有那么几家,你老百姓要挤进去谈何容易。

 

即便实名推荐的中学明年再扩容一倍,但比现在的39所中学的阵容也扩大不到哪去。偌大中国,仅有80所中学有推荐权,而这些学校原本就是以牺牲大多数不是省级市级重点中学的利益而形成的“尖校”。他们成为今天的“名门之后”,所仰仗的不是公平,而是“掐尖招生”、“掐良师招人”。因其掐尖成性,加之有权与有钱者一如既往地默许,这些学校不成为每年高考的“常胜将军”都难。年年保送和硬考上北大的学生数量已很可观。而今还来锦上添花,再降30分录取,这岂不成了往其他大多数非重点中学的“伤口”上撒盐?

 

教育不均衡发展在很多地方已成众矢之的,有的重点中学动辄出资数亿元搞中学教育扩张,甚至成立名校集团,公开将教育弄成赚钱产业,将公办中学拆分为多家民办中学,巩固和提升自己垄断一地生源与师源的地位,加深应试教育之弊。一些重点中学,好教师从未流动,或仅是“佯装流动”,最后还是做样子罢了。有的学生只因中考少考一分,便需多交数万之巨的择校费。所以北大推荐制是省级重点中学的个体喜剧,却是一场公开上演给整个时代的教育不公的悲剧。

 

今年7月,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长袁贵仁不久前也曾说,要解决择校难题,首先得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全民供养和景仰的名牌高校,作为时代精神与思想的实验场,北大应以倡导民主、公平、责任为已任。精英人士不能一边喊着要打掉中学的“窗口”,一边却新增不公,这实际上是加剧我国教育资源的逆向配置。为此,笔者疾呼,北大不应将推荐眼光锁定省级重点名校,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中学,要知道,那里有不少不会考试但有特长的乖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