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庙乡“全裸”的背影不该如此孤独

(2010-10-20 00:12:5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请客三桌,1269元”“购酒一瓶,88元”“信纸一本,1.5元”……今年3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在网上逐笔公开账目,把乡财政所用的每一分钱都“明细”公布,连招待上级官员的烟酒都不例外,这样的“裸账乡”在中国到底是范本还是孤本?能坚持多久等,引发关注。在“账本”边配发的另一则新闻引人注目,“专家称,十七届五中全会将聚焦公平正义”。(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古人有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级公仆一旦意识到百姓的民意诉求,意识到了权力身上附着的本质内涵,只要无私欲,一身刚正,何惧财政收支公开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百姓素以朴实孰厚享誉全球,只要公仆以身正范,让权力行走于玻璃房中,瞬间就会赚回公众的赞许之声。所以,毅然“全裸”的白庙乡即便看起来有些特行独立,甚至还有点“语惊四座”起到某种轰动效应的意味,但这种行为本身值得社会肯定,这个乡值得被时代记忆,并在中国财政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让阳光将“国账”照射得通体透明,再度成为了与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和广泛纵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还为此上交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议案,建议除国防等机构以外的中央各部委带头公开“国账”,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财政收支向社会公开。这是代表委员的主流声音,然而总有级别不低的官员以“时机不允许、条件不成熟”“怕国家机密泄露”“怕动摇‘军心’”等为拖延国家账本向社会公开的种种借口。现在,白庙乡先拔头筹,居然一夜就能创造公开账本的条件,这怎不让搪塞公众呼声的官员双颊潮红呢?

 

当前,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也不管我们愿不愿提及,“三公”耗费每年数千亿之巨,已是构建廉洁、高效政府的屏障,几乎时时减损着政府的公信力。显然,如何清理并拾起财政监督的“本有之法”,完善并细化监管缺失,已迫在眉睫。在财政信息公开上,我国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条之第四款、第六款规定,“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与“政府收费与采购”等确定为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直指财政预算与执行的常态监督,不仅代表有权监督和质询,公众也有权监督。而要使这种监督不是“水上漂”,就需首先进行制度性清障。

 

要扭转当前一些官员“乱花公款不眨眼”的权力失监局面,就须尽快从制度上扫清公开每笔财政金的收支障碍。那种每年一次的代表像赶集般会审财政预算报告的方式,已严重滞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权力监督所需,理当改“会审”为“常审”,做到“一款一审”,这样方能动态而及时地挤兑掉“预算水份”;而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的全部公开,也越来越成为公众情绪和权力制衡所需。所以,有关权威部门当以“白庙乡率先实践”为最佳制度切口,尽快回应张育彪代表的建议公开“国账”的议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