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某某”恣意下的公民权利漠视
(2009-08-06 17:43: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6日天,我读到两则“被新闻”。一则来自《南方农村报》,去年3月,广东廉江政府下发砂场招标方案,当地村民称其中300多亩集体土地遭侵占。今年4月5日,到省委信访后刚踏出大门的陈光等五位村民,被横山镇派人接回廉江,5人随后被转到廉江市武装部进行“被教育学习”6至19天;另一则是中新社的“被涨价”讯,称央行6日发布季报:上半年房价止跌回升,6月份全国70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0.2%。
不是这社会变化快,而是一些人摆弄“被字句”的动作神速而精怪。先是教育部与人保部站出来称,在全国今年毕业的610万大学生中,有69%的学生成功就业,于是西北政法大学内部网上有人称自己系“被就业”。随后教育部“效率甚高”地回应称,“被就业”只是极个别现象。于是网友将“被就业”升级为“被个别”;话音刚落,国家统计局再搅“被字浑水”,力抛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上半年“被涨薪”数字,称平均工资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9%。
本以为“被某某”该消停片刻了,孰料近日洛阳又弄出颇有“技术含量”的“被代表”来。在日前洛阳水价调整听证会上,面对涨幅突然“妖变”为40%的调整方案,18名听证代表中竟仅有1人反对,市民蓦然醒悟,原来咱们并未招惹过谁的老百姓,在一不留神间,生拉活扯地被这17人给“代表”了。我纳闷,难道我们的社会就这么无休止地“被将”下去?这种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被某某”的此起彼伏,不是我们时代“名词创新”之乐,而是构成公民社会之悲。
拿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在一些部门喜上眉梢地畅言就业环境向好之时,“就业不公”却愈演愈烈。垄断资源优势单位的公权人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用人同盟”——你解决我女儿,我照顾你儿子。这些高薪、高补贴、少风险的单位,大有“世袭”下去的趋势。于此节骨眼下,有关部门这般歌赞就业政绩,难免会挨网友的雨点般的“板砖”。同样,五名村民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土地要“被占去”,也熟知当有关部门占地行为违法违规,他们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咋就成为“被学习”的对象了?
这些 “被学习”的村民,明显感知到的是公权的耍横气息。8个人呆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大热天连澡都不能洗,说是学习,却不见一本书、一个教员,这不成了关禁闭吗;同样,商品房的“被涨价”也是悬疑丛生,就拿6日这天《人民日报》的报道来看,就是对“被涨价”予以否定,报道称,7月全国楼市出现区域调整的局面,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首次出现月成交量全部下跌的局面。之所以民调与官调的感受不同,内因还是“利益”在其中装怪罢了。
实际上,在一个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主张,一个法制体系完善的社会里,这种“被某某”是很少的。因为,在“被某某”恣意横行之时,宪法赋予公民的人身自由权、知情权、批评言论权等,往往会被“被掉”。是该深度思考我们社会的这种“被泛滥时代”的负面作用了,它的存在,不仅漠视着公民的权利,还程度不轻地向下拽扯着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要知道,在一些局部这种公信力已显稀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