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该应由教育部门以外机构彻查“改民族”事件
(2009-07-04 16:27: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仅在一个直辖市,今年重庆参考的196228人中,就有逾7万考生抢得“未考先跑”先机。你说,这对那些在同一片阳光下享受同等教育的另一半“裸考”者来说,公平吗?在亿万公民瞩目之下,重庆招办感受到压力不假,但越是这样,越应直面问题。因为重庆公开30名造假生的详细名单,以及公开所有加分者详情,早已不仅是这群学生能否跨进大学校门、重庆的高考公平监管优劣的问题,而是事关教育公平能否得到及时修补之大事。
迹象表明,一些机构似乎又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先是2日重庆传出已界入调查31名民族造假者之讯息,接着2日重庆公开加分名单,但一天后竟被蹊跷删除。一周前就传出重庆查出31名考生改民族,并取消加分资格,那么,公布名单和“作假途径”可谓是举手之劳,缘何事至今日仍无下文,难道要等他们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才公布?这从侧面印证了“知情者”所称“所涉官员不少”的说法,这只能加剧公众对此的怀疑。
更让人不解的是教育部的回应。教育部3日一名负责人称,今年全国高考现场查处违规考生2219人,占实际参考人数的万分之二点三,高考违规率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低值……“这表明,高考是实现公平竞争、值得充分信赖的国家教育考试。”公众翘首期待的高端回应,竟是一记“太极拳”,这让人感到意外。试问:若无改民族的何川洋那样考取状元,这些违规考生完全可能进不了这个2219人之列。实际上,我们社会已受不起非诚信事件的折腾了。教育部施出的这种“太极神功”,不仅不利于扭转教育领域的道德滑坡,还会放任诚信道德基石的加速断裂。
一个社会的造假成本越高,越能震慑后来者。而提高造假成本的主体力量还是驾驭着公共资源的政府。高考怪事年年事,但今年似乎“怪性”甚浓,先是湖南邵东传出“罗彩霞被冒名上大学”事件,接着再传出几起类似案例,之后吉林高考高科技作弊震动华夏,浙江高考加分公示“删繁就简”等……现在,单从由上而下的教育系统“罚酒三杯”式的查处,似乎难以向纵深推进,也无法将此事件的真相与代价公告天下。
窃以为,在今年高招工作尚未全面铺开之时,国家当紧急成立以纪检和国家公务员局为主导并独立于教育部门之外的专案调查机构,全速界入重庆改民族事件的调查,甚至可以往后推延全面高招工作,让所有作假者付出代价,让所有以权谋私者受到严惩。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而有效地遏制高考造假之风。从而使中国所有考生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避免让千千万的孩子,在幼小心灵中受到社会不公正的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