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批发中心”的所有买官者公示天下
(2009-06-10 00:22: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安徽巢湖市委书记周光全80多次受贿达300余万元。36名行贿人中近20名是想让他提携的下属官员,少则2000元,多则数万元,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合计约500万元,另有巨额财产约300万元不能说明合法来源。记者从周案庭审中了解到,他对一些贿赂款收下后退回--退回又收下--收下又退回,其行为反反复复,反映了一些腐败官员如履薄冰又暗存侥幸的心态。(据6月7日新华社电)
将市委或县委机关大院变成“乌纱帽批发中心”的案件最近在安徽一些地方频发。不久前,安徽定远县县委书记的陈兆丰刷新了多项纪录:判决书最长——达114页;受贿人数和次数最多,金额最大,即便是在被纪委调查期间,他还在收钱;卖出官帽最多——共计卖出110顶官帽;官帽价值平均每顶一万多元;安徽宿州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杨哲信在安徽灵璧县委组织部部长,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位置时,“批发”出去的乌纱帽多达69顶。
身作为民服务的公仆,同时竟兼作“批发中心”的“卖官经理”,“中心”的官帽售价居然随行就市,据知情人士说,还可当面商量,手中冠盖36、69、110顶,可谓是“经营有方”、“批零兼售”了。笔者愕然之余,顿生感概:报道中所提到的数十名“购官”队伍中,有的兄弟结伙、有的夫妻成伴地到“批发中心”淘官,倒底这群“淘官”者是谁?他们通过何种途径买回“乌纱”?我们何以听不到一丝儿他们头上的官帽被悉数招回的让公众稍许欣慰的消息。
这种“只闻卖官倒地,难闻买官倒霉”的现象,俨然已成当今官场潜规则。往往是“中心经理”将一地之官帽卖光后,公仆服务对象的主人才开始惊呼:这些卖官的公仆胆儿何其大也?而此时,纳税人除了惊诧似乎还是惊诧。难寻这些官位“回笼“的支言片语,只听到诸如周光全的“这一年多来,我一直生活在自责、悔恨、痛苦的煎熬中”的老调重弹的一把鼻递一把泪地忏悔,无疑,这种伪悔是一种程序式的苍白表达。因为在“收了贿金——退回——再追回——再退回”的贿金戏耍中,早就表白了周光全内心永无止境的贪念。
显然,当今我国及时追回被贪官乱封的官位,还存在明显的制度性缺失。而我们知道,这一顶顶由官员掏腰包去“批发中心”存钱,“购回”的官帽都是些“劣质品”,更是违反党纪国法的。它大步流星地继续在官场灰色游动,不仅撕扯着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还严重地扰乱着党和政府干部任用的组织程序,且妨碍了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开的权威体制。如果在对卖官者查处后,接着是对买官者追究的习惯性疲杳,那么,那些买官者的平安无事,必将成为更多“潜在的跑官买官”群落的负面效范。
所以,不管被周光全一支笔“圈定”的干部有多少,也不管涉案的金额有多大,对巢湖这样的“群体性买官生态场”都应来一次摧枯拉朽式的大整肃,及至让每一个买官者丢官,让每一个卖官者荡产。并轰轰烈烈地扩大宣传,将“官帽批发中心”的所有“购官者”公示天下,震醒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