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不问苍生只玩噱头难免名望向下
(2009-01-07 00:53: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在百度叫教授释义为“叫兽”刚过去几天,又有一名教授公开站出来发话了。而且话咋听咋像“哗众取奇”,教授们这样“玩”下去,难免让他们在社会上的“名望提数”急转直下。
据2009年1月5日《新京报》报道,“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歌曲《常回家看看》脍炙人口。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却从中看出了“不和谐音符”——性别歧视。“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罗萍逐句点评:“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虽然只是一首歌,却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
窃以为,一首能被坊间记住和传唱的歌曲,它一定是紧叩苍生脉搏的,它在旋律与吐字之间,传递而出的必然是百姓所思的民生信息与真情感受。这是因为歌曲除了有让人身心愉悦的娱乐功能外,它还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常回家看看》之所以一唱成名,很快成为传递百姓心声的一首“金曲”,正是因为它的轻快节奏与率真表达的平民语言。它描绘出的是一幅父母与子女温馨团聚的幸福画面。
显然这幅画很美。可这首歌传唱几年后,罗教授突然语出惊人,扣上了一顶“女性歧视”的道德高帽。我认为,不就是一首百姓喜欢传唱的歌曲吗?犯不着如此吹毛求疵。自从人类社会有男人与女人起,男女之间就存在着性别上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并非仅是权力意识与人文道德的后天渗入,而更多的来源于生理、体质上的天然区别。就拿上了点年纪的女性爱唠叨的这种生理现象来说,这在我们社会原本就存在,实际上已成为我们家庭生活中的一种温暖习惯。
在我们的印象中,母亲在耳边一次次的叮咛,是关心是呵护,正像《儿行千里》的歌中所唱的那样,“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头”,母亲的这种唠叨更是一种亲情融融的嘱咐。想必罗教授也是一名孩子的妈妈,当看到久不回家的孩子跨进家门时,一定是拉着孩子一唠叨就是半天吧。而且当你抽空回到你的母亲身边时,你的母亲一定会唠叨的,你大概不会将这种唠叨认为是“性别歧视”吧。这实则是生活中的真实部分,压根儿与“歧视”不着边际。
另外,在《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中,“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与“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相对应,“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与“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相对应,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互文”,两句歌词可谓相互补充,并非说爸爸这样、妈妈就那样,而系指父母会怎样,我们怎样对待父母。跟大学教授说这些小儿科的语文常识,连我都觉得脸红。我不相信罗教授不知这一常识性的语法关系,而是罗教授想用标新立异的言论玩噱头,去大扯公众眼球罢了。
罗教授的这一“高论”虽然产生了预期的轰动效应,但却真实地背离了苍生语境。对父母的尊敬与赡养,并从精神与物质上关心年老的父母,这需要我们社会的立体性互动,每一个奔波在外的孩子都该抽空回家多听听母亲的唠叨,实际上,母亲的唠叨是世上最美最动人的音乐。作为学者,应具苍生忧患意识,多共振社会脉搏,多回家看看,从而真切地感受社会,发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声音。这样才能避免“教授”的名望不至被苍生社会一路拽扯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