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近日,大连一位叫林月琴的母亲颇为受伤,因为其正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肖辉(化名)在学校里四处跟同学说,开车送他上学的二姑是他妈妈,而谎称她这个妈妈是家里的保姆。林月琴说:“儿子才上小学一年级,心态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如果老师不及时告诉我,我还真很难想象,他为了面子以后还会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来。”
尽管作为一个六七岁的懵懂孩童,他们的世界还处在童话之中,他们发出的各种语言还充满着天真烂漫。但我们依然很容易清晰地看到,这些孩子周遭的社会意识环境已病得不轻。因为,这些有“认车不认娘”的虚荣心的孩子,他们原本很无辜,他们顺嘴而出的行为本身没啥错,他们身上的这股追求“有车、有房、有钱”的功利气息,所外显的横向攀比之风,是包括家长、老师和社会身上的一种真实折射。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生态、社会环境在某些方面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首先说说家长自身的“病情”。是的,作为父母,上有老下有小,平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确辛苦。但愈是这样,愈别忘了对孩子的独立、诚信、踏实情操的言传身教。特别是要力避独生子女的“草莓化”倾向。而今映入我们视野的是:各地母亲辞工陪读,百余家长露宿送子读书的清华校园,母亲乘机千里给读中专的女儿送感冒药……这还是见诸媒体的案例,实际生活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父母平时的功利和势力的表象影响,几乎让孩子刚会用眼睛打量世界,和刚会说话时,便无以幸免地被“虚荣、面子、利益”等元素所包围。
再说校园。当前我们的教育未免太急功近利了,在学校,除了教学生如何取得好的中考、高考成绩之外,而素质教育一直是年终总结里的美妙语汇,一直是一些人念在嘴里却难见落实的虚幻托辞。这是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谁也没有办法。学校教师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这样的精力去教育孩子“远离虚假、回归诚信”。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决定一个老师在学校的地位高低和饭碗里的米量多寡;一个学校的成绩可以决定这个学校是否重点是否示范,与财政给付金的厚薄,及至成为一把学校生死攸关的惟一标尺。学校几乎不会在意学生的人格教育的成败。
另外, 我们社会“顾面子、非诚信”的案例实在太多,他们足以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健康身心。总之,不管我们如何讳莫如深,未来中国将货真价实地挺进老年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创新求实主体,时代之弄潮儿,和谐安康的守望者,这群独苗苗肩头的担子将越发沉重。所幸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有识之士正在诊疗。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呼吁与参与。让我们远离功利与虚幻的教育,重构全面素质教育的立体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