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的“朝晚变脸”何以让人感到突兀

(2007-06-27 15:51:17)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有关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林茜的择校新闻,这两天可谓一波三折。先是26日《北京晚报》称,香港大学向林茜提供每年14万的奖学金,但此前林茜已被保送至北大,北大招办负责人26日上午称,按教育部规定保送生因已占用学校名额,故不能在被保送后选择他校,她的档案已转至北大,并收到北大数学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接着,27日的《京华时报》对上述信息进行了“重洗”,报道说,26日晚,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称,上述报道失实,北大会尊重林茜的其他选择。但相信北大一定会给予她们最好的本科教育,期待9月能在燕园欢迎这两位优秀文理科状元的到来。

 

有网友在门户网于此新闻后跟贴说,两同居京都的媒体,时隔半晌便发出此等迥异的信息,除了让人跌碎眼镜外,剩下的就是胸口生发出一种突兀感。何以如此?笔者认为认为原因不外乎是,前报道虽未指明道姓北招办负责人,但却说得知根知系、一语点破内核;后报道即便说出了刘明利的大名,但怎么看都像是在众议哓哓时,北大所采取的一种“灭火”式自我否定的行动。

 

之所以网民“宁信其前、不信其后”,在媒体报道出“傲慢回应”数小时后旋即“变脸”,称“尊重林茜的其他选择的自由”,我们不仅难有欣然之情,还无法消受北大这份“迟来的觉醒”,反倒如鲠在喉,甚至浑身上下起了鸡皮疙瘩。大概是因为北大安享国内优势资源和社会高端认同已然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这种文化心态自觉不自觉地代表了固守既得权利的一种自我超越感。

 

这种超越感可以幻化成一种对公众置疑的“语言定势”。在香港高校这条搅动沙丁鱼缸里之沉闷气氛的“鲶鱼”日趋活跃,甚至有继续上演同去年一样成功“掐”走北京的文理科状元的两名可爱女孩何旋和杨惠心的场面出现时,才急出汗来,搬出“教育部规定”的大旗,并摆出一副“档案在我手,要走没有门”的“江湖习气”。然而港大或许已是第二次吃螃蟹之故,很快发出讯息:林茜的情况符合规定,与内地高校不同,港校招生无须调取考生档案。

 

所以,北大从惯有的贵族形象几个小时突变为平民外形,学会尊重小公民的自由求学的选择,此番过程即便突兀却富含深意。自高招改革以来,北大清华背靠着较为厚重的历史和区位优势,或者说仰仗着先贤躬耕铸就的高蹈的大学精神,一直揽尽华夏大地的优势生源,“掐”尽各地状元、探花。如今有人来“虎口夺食”,甚至还要捅破之前所有的“护强冷弱”的教育资源失衡之怪圈时,正啖吃着这个糖果者,出来固守地位不被冲破,甚至手忙脚乱,语无伦次,我们便不足为奇。

 

其实,大学招生与大学培养领域的社会公平竞争,是一场“硬”与“软”的全面较量。香港高校,当前携着“尊重学生的选择,就是尊重学校自己”的人文思维,以及“一对一,面向每个报考学生”等招生人性化措施,到内地争得一杯羹,还只是刚刚开始的人文理想、教学方法、就业体制、社会行为规范、个人在社会中的公民地位平等与否的竞争。而这种较量的空间只会拓展不会缩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