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通报,由于电脑统分软件操作员少输6个字节,使今年高考文科综合科目成绩统计有误,漏统了一道32分值的大题考分。文科各批次(含艺体类)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将重新划定,查分时间推迟至29日,志愿填报时间顺延至7月1日 。据悉,教育部连夜乘机赶往合肥,处理此突发事件。当地教育部门已通过媒体公开致歉。(6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看来不是软件在 “作弊”,而是操作软件的人脑出问题了。有没有搞错?少输6个字节,带来安徽26.3 万名考生今天和明天的命运发生骤变,这么低级的“手误”未免让人惊魂。教育部动纳税人的钱款,修高招办和考试院这些“庙台”,并在“庙内”厚养着一群吃财政俸禄的主,那么,这些机关和机关人平时都干啥去了?漏洞防范、万无一失,难道连这样的启码规矩和应尽的职责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招考部门,一大年光阴没啥事,就在每年一度的六七月派上用场,连这都能出错,那么,在百姓的记忆深处,还有什么不会出错的呢?人家窗前苦水枕前书,十年寒窗苦背苦练题型,这厢好,你软件操作者如此轻松漏输几个字节,便一笔勾销掉一道足以改变其命运的32分大题。在公民眼前,展现出此番统计高考分数的稀罕“美景”,看来,我们不用怀疑失职、渎职、惰职者创造让人大跌眼镜的“艺术境界”的才华矣。
现在,安徽教育部门该道的歉业已道完,教育部也派专家急赴合肥“灭火”,并宣称其他省份未存在相类“漏统问题”,我们再来过多置喙似乎已如雨打风吹,渗不进问题之内核。且教育部或相关究责部门随后跟进查个水落石出的可能性也还存在。笔者这里,只想从“小处” 切入,建议安徽省教育厅与当地电信移动部门,尽快退回该科考试的26.3万名考生中通过声询台查分的所有资费,并补偿双倍虚假信息资费的经济损失。
请允许我粗略地算一笔账,各种高考、自考、中考等电信与移动声讯查询收费,一次少则2元,多则3 元。抛开其他圈钱高招不说,单就每年一度的高考,由于能上网的家长所占比例有限,加之不少地方还有意将声讯查询高考信息走在网上查询之前,便有大量的家长一次甚至 N次印证式声询查分。今年全国有近千万考生,保守估计也会有近5千万次吧?这样,就算教育部门和营运商五五分成,一家也能轻松分羹达5000万元之巨。且教育考试部门每年还收了考生包括监考费、试卷费、阅卷统分费在内的约200元的费用。
消法中有“假一赔二”的法条,同样,高考的一系列服务收了考生的不菲之钱,就需保质保量。那么,第一次声讯查分系统提供的是错误信息,毫无疑问就需双倍赔偿消费者损失。有人将高考作为赚钱的道具,暗地里大把回笼钞票。是到了该厘清这些暗藏的非法牟取暴利的所有猫腻的时候了,因为公民的感情是再也经不起这些有失公允的圈钱者们的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