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中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4%,为两年来的最高值。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9%,油价上涨21.4%,肉禽类价涨26.5%,鲜蛋价涨37.1%。这一系列数字创下了年内月度新高,CPI增幅也由此连续三个月触及或突破3%的加息“警戒线”。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13日称,食品类价格有所上涨,涨幅不是特别高。它不至于引发中国通货膨胀。(6月14《新京报》)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比照城市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每月全部收入1000元的标准,按此给周望军副司长连续发放三月的薪水,估计他是不会此般评述“肉禽类价涨26.5%”的飙升指数的。因为,肚子的饱饿状况直接决定思维的指归走向。面对买一斤猪肉由原来的六七块钱,到如今竟需达10元,而钱袋里的工资却一直不增加,对低收入民众来说,任何人搬出哪一堆“涨幅不高,不会通货膨胀”的理论数字,都难有作用。
实际上,在百姓的民生实景里,比这上述那堆冰冷的统计数字鲜活多了。“行”:百姓出行难,出行成本贵,全世界收费公路不过14万公里,中国有10万公里; “岗”:收入分配不公,用人体系设置不公,制度监督不全;“屋”:存在监管缺位与“乱位”,房价涨幅高;“教”:义务教育法在一些地方成空文,类似“高校高收费逼母死在猪圈旁”的新闻仍在出现;“医”:医药虚高,近半公民有病不能就医……
显然,作为民生政策指向的相关部门,不应急着出来言说CPI此等创历史新高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而是应由表向内,去合理疏导和扎紧防范通货膨胀爆发的所有政策篱笆;不是将百姓能承受的民生成本极限作为公仆为民守夜的目标,也不是研究百姓的消费底线是多少。虽然如今大多数国人已跨过了“饿不死,冻不伤”的那级阶梯,但这些绝非一代代中国百姓所追求的生活,况且,这种低层次目标与国人齐奔小康的愿景可谓相去甚远。
各级公仆不能只管比上年同期经济增长了多少,而要看百姓生活质量提高了多少,公共机构投入到百姓民生现场的资金增加了多少,百姓民生堪负减少了多少;而一次次的民调显示,有近九成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民众对物价上扬的“痛感”渐增;去年7月,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称,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球排名倒数第一;今年1月底,美国杂志《国际生活》公布了去年“全球生活质量指数”,中国(内地)在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116。
一句话,CPI的增幅可谓突飞猛进,而公共民生投入去大大滞后。这些从民意与坊间里提纯的数字,呈达出百姓的疾苦。CPI的终极目标是让公民能减轻生活堪负,理性而具有忧患意识地关注CPI的不断上涨,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它看作一个数字,必须将其视作百姓的“民生痛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成为数字的奴隶,才能力避那些隔靴搔痒式的官话、套话,去胸怀大众苍生、拿出切实可行的使CPI理性回归的策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