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提案水平还是比名声谁大?)
周明华
2日,或许是舆论作用,原本缺席了广东省政协新委员培训班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吴小莉前来参会。“见到吴小莉了吗?”这话在当天成了媒体同行见面的招呼语。从未有一个委员让记者们如此挂心。突然,传来一声尖叫:“我看到她啦”!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一群人的脖子“刷”地朝着声音方向转去。不过,在媒体“围堵”下,吴小莉全程只说了两个字:“谢谢!”(2月4日《成都晚报》)
尖叫声、“转脖声”,声声入耳!此等壮观而忘情的场面,很容易让人时空错位:这是不是一场追星大聚会呀?笔者在佩服这群媒体工作者的“挖星”韧劲的同时,有一丝担心:连这些平时以追挖时政民生新闻为己任的记者,都不自觉中踩上“娱乐路线”,到底我们拿什么去回馈公众正翘首以待的“两会”政策信息?
我想,在这个民生信息充分互动的时段,对公共民生政策正渴求着知情权的百姓来说,一张巨大的吴小莉靓照撑满报纸和电视屏面,或许可以美观一时,却无法消除他们心中对委员们的建言议政能力的担心。电视明星的确很抢眼,但毕竟不能当“眼药水”滴。他们身上那些外在的炫目光环,根本无法成为百姓所祈望的贴心行动。相反,媒体的这种帮闲式“围堵”,可谓让百姓胸口“堵得慌”。
即便电视明星有为民议政的善心,可能也没有“闲心”。这不是说明星委员的人品有痒,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实现这份善意。比如去年的全国政协大会,就有220人缺席,其中有168人连假都顾不上请,其中多数是早就名声大震的文娱界名流。而巩俐倒是请了假,原因是她在开“两会”期间正在美国赚美元;拿吴小莉来说,她目前快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台标,全球采访可谓风风火火,新闻专栏的主持也等着她持话筒。
一句话,越是闪光的影视明星越是大忙人。就是像吴小莉这样来会场“亮”一下,都不易了。哪里还有精力去认真参会,激情飞越地到分会场纵议时政。更不用说巴望他们珍惜这个十万分之一的“民意话筒”,抽时间去深入基层,反复调研,律动民意,紧扣苍生,以期呈上一份沉甸甸的提案。所以,笔者认为,众媒体不应再对这些“花瓶委员”如此“围堵”和尖叫了,应将报道热情尽快从表层的浮华转到民生议题中。
这方面的聚焦点可谓俯首即拾。比如,对广州及其周边城市的治安问题,一直是一个牵动千万市民心坎的“痛点”。上月16日,广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桂芳曾公开称,“虽然广州资讯和媒体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也造成一些治安问题被迅速扩大化。”张书记此说法公允和客观吗?到底是社会治安没被安全守夜人们做好,还是没被大众传媒写好呢?
今年参会的代表与委员们对这个事涉千家万户的重要话题是怎么看的?有委员深入调研后在这次政协会上呈上提案吗?如果有,那么就应全面深入地跟踪采访,掀起一股引导正面探讨和解决治安问题的舆论;如果没有,更应追踪深挖,厘清这些问题成为委员提案“盲点”的习惯性成因,以期得到各阶层的广泛关注,用智识和行动去解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