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生部网上撰文“保氟”,有点羞答答!

(2007-02-01 19:02:06)

   周明华

   卫生部官方网站30日发表口腔专家的联合撰文称:使用含氟牙膏防龋安全、有效、经济,提倡在进一步推广使用含氟牙膏。参加联合署名的专家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北大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 张震康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王兴教授,北大口腔医学院院长俞光岩教授,北大口腔医学院预防口腔医学专家王鸿颖教授。(2月1日《南方日报》)

   这是卫生部继国家质检总局本月19日公布的“含氟牙膏安全,消费者可放心使用”后的首次权威跟进。在该联合撰文中,4名专家对央视《新闻30分》在1月12日曾引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史俊南的“目前至少90%的含氟牙膏不会防龋齿,长期使用会致牙齿斑驳,降低骨头硬度,甚至导致氟骨症”等报道,所引起的负面作用的担心之情溢于屏面。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研判这份权威“信息对抗”;我只知道,在权威信息正肉博得难解难分的语境下,横空出笼一篇冰冷的“撰文”,怎么看都有“平息”非议之声的味道。既然“含氟风波”发展到足以让坊间百姓不知如何刷牙的地步,那么,作为卫生部门,更应在反复临床观察与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一种更具责任感与历史感的方式,比如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告于众,而非羞答答地在自己网站上弄一篇联合撰文就转过身去。

  卫生部对待“含氟风波”的行动,让我想到2002年发生在比利时的那场“含氟牙膏”风波。当年,比利时还曾一度因氟牙膏有害而将所有含氟牙膏下架,要求凭医生处方购买。不过,事后证明此事系该国的卫生部长片面听信了个别医生的意见,未科学论证和临床观察,误认为使用含氟牙膏对人体有害,导致错误决定。最后,此风波还掀翻了卫生部长头上的那顶“乌纱”。

  比利时当年的“信息乌龙”所酿成的公民健康安全信息受损,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如何科学对待含氟牙膏是否有害的一面镜子。对任何产品的卫生健康指标和实情的认识,是一个动态过程。世界上的任何指标都是人制定的,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固守安全”。彼时安全的指标,此时不一定安全;彼国安全的指标,此国并不意味着就安全;高含氟地区与低含氟地区的公民对含氟牙膏的承受危害的状况也不同。

  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群专家的“突击性论证”的健康指标,该及时调整卫生指示的就需调整,该等待相关技术临床观察的就继续等待,公民或许不怕时间的等待,因为多刷几天含氟牙膏也不一定就会掉牙;百姓怕的是一种自扰式的信息尴尬“对冲”,信息对抗的两头都是掷地有声的权威专家,哪一方抛出的信息都不敢轻易删除。

  如果某一权威放弃了科学严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释放出未经充分论证的信息,那么,这会给民众带来公共信息紊乱。为此,笔者建议,任何权威部门和专家发布信息,须得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规范,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特别是作为卫生部门,更应走到信息前台,以负责任的态度有效、透明地阐述这起风波的动态进程,而非“一锤定音”式的网上撰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