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升初中,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告别童年,走入少年的花季。可是,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小学的一名13岁女生夏宁,却在此时选择了用自杀来结束自己年幼的生命。由于在参加当地一热点民办初中的择校考试中发挥失常,加上家住贫因农村,父母无力筹足近2万元的费用,一向不服输的夏宁在写下遗书后,毅然服农药永别了人世。(7月19日《江南时报》)
13岁,一朵正含苞的花蕾就这样瞬间枯萎。她凋谢的原因仅是因夏宁一次择校考试考砸了,感到了“择校压力”。能上自己心怡的民办初中,要么是自己成绩考得最好,要么是大款之家。然而,平时一个聪明的女孩,却带着不能跨进“好学校”的终生遗憾,孤独地喝下剧毒农药……
在我们为小夏宁的离去扼腕时,不得不让我们再度审视时下日益拉大的教育鸿沟。客观的讲,小夏宁的心理素质的确不是太好,死得很不值得,而且这样的死,对她的家人也是一种莫大的心灵伤害;但一个乡村民办初级中学,蹿高至2万元的高昂学费,应是直接让孩子自杀的诱因,这不是教育“吃人”是啥?
“夏宁之死”让我想起去年宁夏的“秀秀之死”。当同学们正参加结业典礼时,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女生秀秀却永别了人世间……在她留给父母的遗书里,“我是差生”、“我死了可帮您节约10万元”等字眼,曾深深地刺痛着中国公民的心。
小小年纪的夏宁和秀秀,就懂得用2万元和10万元去称量自己的如花般生命的重量。无疑,这两名女孩如此过早地去衡量生命与金钱的位置是孤单而悲壮的;“物竞天则,适者生存”的社会竞争的硝烟无情地呛得孩子发懵。在这种已然畸变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心态熏染下,一朵朵娇嫩滴翠的花朵便成为了我们社会无辜的牺牲品。
毋须讳言,我们社会依然在力促着教育的马太效应,继续自掘着日渐拉大的教育鸿沟。什么浙江台州2.6亿巨资投向一所中学;什么某发达城市一小学的择校费飙升至8万元,政府部门的领导宁投重点校也不扶弱校;就拿死去的秀秀和夏宁来说,“爆炸一击”在各地报端上,大不了就是“轰天一响”,紧接着的是一如既往的沉静。
依我看来,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打破有关政府主管理部门对这一类恶性事件的“低调处理”的宿命。不仅要让“夏宁之死”成为全面“叫停择校费”的一声惊雷,还应掀起一场“教育改革之痛”,向一切背弃“教育益人”理念的“金钱铜臭”行为打一场持久战。
再者,我们还应从社会肌体中去搜寻造成“夏宁之死”的悲剧性文化成因。现在的父母,似乎更关心孩子未来的物质之需——诸如保险、吃住、衣穿、工作,并为之强力灌输着物质知识。孰料对一个未成年孩子来说,除了物质之外,更需心灵关爱。当孩子或缺爱的培养时,就无法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眷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