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杂音 |
周明华
这个夏天的成都,众多优秀学生正焦急等待着录取结果。届时,他们将面临最艰难的一次选择——北上还是南下。同时,“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说”让之前在各地揽尽高考状元时表现高调的香港高校突然“变调”。香港科大称,之前港校内地招生太热,“对政府和内地高校造成一定困扰”……所谓“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说”是完全错误的;香港大学也表示,北大清华是一流大学。自己“很羡慕清华北大”(7月13日《成都商报》)
请让我勾勒出“二流事件”的简单脉络:进入7月,香港8所高校到内地大规模“掐尖”引广泛关注。在上海、河南、广东、山东、福建等地,一批取得今年高考最高分的学生已选择去香港读书——“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学者观点在网上引发争论——10日,北大招办负责人首度将此说法驳斥为无稽之谈,北大清华仍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
曾被不少评论者不惜笔墨,誉为搅活中国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这口沙丁鱼缸里的那只鲶鱼的香港高校,在一门心思闷头“掐尖”各地高考状元好一阵子后,竟也“世故”起来,对着北大清华的“马屁”来一阵猛拍。在两种教育体制或思维已然刚刚整装对垒之际,一方正高调反驳,一方却低调缴械。不用说,这个“落差”让人颇感意味深长。
在我看来,尽管香港这条“鲶鱼”在内地数万名申报的考生中仅选数百人进港深造,名额不多,搅动“沙丁鱼”的能力也有限,但在社会世界文明和大学独立及自由学术精神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条“鲶鱼”回撤或寻求自懒的迹象过于明显。鲶鱼完全可以“搅动”出一番大业来,而非正进入鱼缸去一番大作为之际却自个吃起催眠药来。
当然,这个缸里缸沿以及鱼缸周围还笼罩着一股颇为强大的要固守沙丁鱼们“地位”和利益的既定势力。比如,它们揽尽全国一流的师资,掐尽全国一流的考生,筑起全国一流的高楼……而这一切的副作用,竟然是衍生出世界少见的“学场官场化”,从校长到专家再到老师,内地大学们均习惯甚至迷恋于人为分成几级“行政官衔”,搭建的学府“庙堂”就如同政府的“衙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