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物”紫砂

(2013-01-11 07:29:28)
标签:

阿简

紫砂

家庭文化

分类: 一声嗟叹:世事篇

“文物”紫砂

◎阿简


家里有两样东西,“年纪”其实并不大。本不过是家常的实用器,却被公公当做文物,郑重其事地“传”给了我。

那是七十年代末,先生的哥哥读清华时去南京实习,顺路从无锡带来的两件紫砂。一个圆方的紫砂壶,小猪腿儿一样长出四只脚,壶身上,刻着峭拔俊逸的兰花。壶底倒是有一方镌刻的印款,我不大懂,也不知道做壶的是什么人;还有一个紫砂汽锅,饱满丰泽的荸荠型,微微拱起的锅盖上刻着写意的喜鹊登梅,两边凸出镂花的狮子提手。公婆对这两样东西很是爱惜,对那个汽锅尤其赞赏有加:“用它炖豆腐,俩味儿的!”——因为这东西在北方不多见,也因为儿子一路山高水远、小心翼翼背回来的苦心。后来哥哥英年早逝,这两件紫砂,就成了公婆心头上的两道疤,看一次疼一次,索性收起来束之高阁,一来免得睹物思人,二来也为妥善保存,留个久远的念想。

今年国庆长假跟先生回老家,公公的心境,似乎有了一点垂垂已老的况味。不停地想着家里还有什么好东西,说什么也要翻出来送给孙女。让他自己留着用,就会冒出一句“我几天儿就(要)死了,还留它干啥啊?”永远不变的和颜悦色,谈及的,却是人生最惆怅悲伤的话题。婆家祖上,曾是崇尚耕读的大户,公公作为一个大少爷,年轻时,是很过过几年好日子的。然而经了几十年的“雨打风吹去”,所有的家当都土崩瓦解散失殆尽,除去几架旧书,再没有什么值钱的细软。我猜想曾经锦马貂裘的公公,后半辈子虽然安贫乐道,可是到了想要给子孙留点什么的时候,到底有点怅然。于是那几架书,就成了他最拿得出手的宝贝。他领着孙女一架一架地让她挑,“看有什么用得上的,你拿走。”

我们临走的那一天,公公郑重其事地把那两件紫砂拿出来,无论如何让我带上“做个纪念”。“电视上说,那地方的紫砂泥已经绝迹,这东西现在不生产了,是文物。你好好留着,以后,传给可儿。”我先生在一旁不以为然,无奈地叹了口气:“唉,老爸老了,糊涂了。这东西,也当文物了。”我连忙向他使眼色,怕他口无遮拦地接着往下说穿——老爷子八十六了,就让他觉得自己留给孙女的是两件文物,高高兴兴的,有什么不好?

只是又觉得既是“文物”,反而更不好意思染指。况且中国人的传统一向传男不传女,这东西如果是个宝,也该传给孙子——一来名正言顺,二来,也是孩子他爸留下的一点儿念想。公公说:“我给过他,他不要。再说,可儿不是孙子吗?你哥这东西给了我,就是我的了。我愿意给可儿,那就是可儿的。”见我还在推脱迟疑,一向轻声慢语的公公,竟然难得地“武断”了一回:“这东西,你是带也得带,不带也得带啊。必须得带!” 

 

我想了想,决定把这两件“传家宝”带走。除了纪念,我也愿意让孩子,沾沾伯伯的灵气。


一路万分小心地带到家,看着这两样东西,我心里挺复杂。一个家族,无论怎样地殷实富足,物质上的传承,其实也有限。比如婆家,曾经的万贯家财,到我先生这一辈非但片羽不沾,反倒无端地为它吃过不少瓜落儿,受了不少委屈。唯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在“停课闹革命”的岁月里,母亲圈住他和哥哥,围着火炉读闲书,谁读得好,可以奖一块撒上辣椒盐的烤土豆片吃。暖暖的土豆香里,读书的乐趣,和“学进脑子里谁也拿不去”的道理,一点一滴地潜移默化,慢慢根植于心,成为他们日后苦学、也乐学的动力。看着公婆的子孙,个个学业优异,我时常生出这样的感叹:再丰厚的祖荫,也能在一夕之间更名易主;而一个家族崇学笃志、诚善立人的文化传承,却可以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成为真正的“不动产”。                                                        

                                                           文/阿简

                                         暑期鈥溩杂伤                          

                             

                已发《今日早报》、《滨海时报》、《河北青年报》、《苏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花开有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