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喜欢的十首电影配乐(八)

(2008-12-29 06:45:31)
标签:

音乐

休闲

分类: 音乐心情

我喜欢的十首电影配乐(八)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天空……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向同坐等公车的路人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1994年,由著名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Robert Zemeckis)拍摄的《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Winston Groom)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仅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阿甘是一个美国人的典型,他的身上凝聚着美国的国民性,而且他还参与或见证了美国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阿甘见证了黑人民权运动,上了越战前线,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了开启中美外交新纪元的乒乓球比赛;在流行文化方面,他是猫王最著名舞台动作的老师,启发了约翰·列侬最著名的歌曲,在长跑中发明了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口号。影片的表层是阿甘的自传,由他慢慢讲述。阿甘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这种视觉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得到生动的暗示: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民居和马路,最后落到阿甘的脚下,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有必然性。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阿甘正传》让我们熟知了两个人:阿甘和汤姆·汉克斯(Tom Hanks)。在影片中,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我们突然发现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见与虚荣。汤姆·汉克斯把阿甘从历史的投影变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阿甘是一个占据着成年人躯体的幼童、一个圣贤级的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人物。

 

有人说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是两个对立面,而对于汤姆·汉克斯来说,无论是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他都可以演绎出自己的风格。他以略显僵直的身体,时而木讷时而快速的行为方式,把一个毅力坚强、忠厚诚实的,智商只有75的阿甘呈现在观众面前。汤姆·汉克斯表演的高明之处在于,给人以感性信息的背后还背负着许多让人思考的东西。影片的成功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一种成功,当然抛开导演宣扬美国文化之私心外,我们需承认当人物不仅为人物时,反而会在观众心中竖起一座丰碑。而汤姆·汉克斯完成了,并承载了这至为重要的一点。

 

1994年《阿甘正传》以13项提名横扫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并最终夺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六项大奖。

 

《阿甘正传》是一部关于时光的电影——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人含辛茹苦历经一个个复杂的年代,最终生存下来。这是一个关于这个国家和整整一代人的故事。故事的核心部分,是音乐,伴随我们成长的是音乐,使我们不断想起老朋友、老地方、老事情的音乐。《阿甘正传》的音乐,如同片中的人物角色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复杂的情感,欢欣的心情,幽默的语言,心碎的故事,这是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是片中的音乐所要讲述的故事。

 

本片以美国式的对白和真实的场景取胜,音乐在其中似乎并不占主导地位,但无论是来自收音机,还是来自电视,无论是角色随口哼唱,还是从舞会上传来,若有若无的音乐总是萦绕在四周,促生着人们因故事情节而产生的种种不同的情绪。随着影片从一个历史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历史阶段,音乐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闲适的音乐,痛苦的音乐,兴奋的音乐;50年代的音乐,60年代的音乐,70年代的音乐……

 

我喜欢的十首电影配乐(八)由好莱坞著名电影配乐家艾伦·西尔维斯蒂(Alan Silvestri)谱写的本片音乐轻灵秀逸的旋律像一道拂过耳畔的微风,也轻柔的拂过你的心田。这个由钢琴演奏的主题只用在开场和结尾,不过几乎是听过一次就会让人难忘。

 

西尔维斯蒂1950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小时候对音乐就有了兴趣,从3岁起便开始学鼓、吉他和木管。1967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以爵士乐著称的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19岁的时候搬到拉斯维加斯和一个节奏布鲁斯乐团一起巡回演出。后来,西尔维斯蒂接到一家小电影公司的电话,开始为一些电影和电视剧集写配乐。

 

1983年西尔维斯蒂首次和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合作为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主演的影片《寻找宝石》(Romancing the Stone)配乐。从此西尔维斯蒂成了泽米基斯的御用配乐师,并为他的所有电影作了配乐: 《回到未来系列》(the Back to the Future series)、《荒岛余生》(Castaway)、《谁谄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超时空接触》(Contact)、《谎言之下》(What Lies Beneath)、《飞越长生》(Death Becomes Her)以及这部著名的《阿甘正传》。 并因本片而得到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和格莱美奖的提名。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