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喜欢的十首电影配乐(九)

(2008-12-30 08:00:36)
标签:

音乐

休闲

分类: 音乐心情

我喜欢的十首电影配乐(九)广袤粗犷的原始荒野、浑然天成的宏伟乐章、真挚无畏的勇敢执着,这一切共同演绎了一段激动人心的“燃情岁月”。它是凄美、哀婉的爱情悲剧,是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更是一个自然之子的传奇。众多电影人凭着对电影的热爱和投入,为日渐式微的西部电影另辟蹊径,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1994年由著名导演爱德华·兹威克(Edward Zwick)执导的《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以博大的胸怀、精深的意境与高超的技法,谱写出一曲人性化的完美史诗。它没有金戈铁马却有超然气魄,没有刀枪不入却有血有肉,没有肝胆义气却有情真意切!它所表现的精神境界能引发世界性的共鸣与普遍认同,是难得的弘扬世间真情、天人合一的优秀作品。

 

《燃情岁月》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一部充满罗曼蒂克、多愁善感似的老式言情片,然而,深入其内部,我们才了解到它几乎完全摒弃了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的好莱坞类型化的模式,它透过一户移民家庭和几乎被赶尽杀绝的印第安民族“贤者”的眼光,观察了美国近1个世纪的当代史,对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政策、文化、婚姻、爱情,几乎涵盖了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主流意识,影片都进行了锋藏不露的抨击。

 

我喜欢的十首电影配乐(九)本片的配乐也是独特而富有张力的,他出自好莱坞著名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之手(James Horner)。1953年出生的詹姆斯·霍纳乍看上去头发黑黑卷卷,眼睛笑笑眯眯的,完全没有那种大师气派。但凭借着《勇敢的心》(Braveheart)和《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风行,他却几乎成为了最为我们熟知的好莱坞配乐大师。

 

霍纳5岁就开始学习钢琴,并受过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严格训练。当上世纪70年代他回到加州后,在著名的南加州大学(USC)拿到了学位,接着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就是著名的UCLA取得理论作曲的博士学位。在好莱坞众多音乐人中,他是标准的学院派作曲家。

 

不过在他为电影配乐的早期阶段,霍纳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出色的个人风格。他完全是以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和杰瑞·戈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的学徒面目出现的。但霍纳其实并不擅长这种气势恢弘强悍的乐风,反倒是影片里那些抒情乐章让他发挥得十分出色,这同时也让霍纳找到了自己的配乐风格。

 

1989年描写南北战争的影片《光荣战役》(Glory)可以看作是霍纳配乐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他对历史题材细致唯美的音乐表现,也使自己得到了第一座格莱美配乐奖。1994年的《燃情岁月》开始为霍纳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了詹姆斯·霍纳的配乐,《燃情岁月》这部电影恐怕会下降一个档次。接下去,《勇敢的心》、《鬼马小精灵》(Casper)、《阿波罗13号》(Apollo 13)等一系列影片让詹姆斯·霍纳在90年代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勇敢的心》,让霍纳那种在传统交响乐中揉合进世界音乐或民族音乐的手法成为了配乐史上的经典范例。霍纳张驰有道、空灵深情的特点在《勇敢的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燃情岁月》到《勇敢的心》,霍纳配乐中的凯尔特风格越来越突出了。接着,在《泰坦尼克号》中,霍纳继续发挥着苏格兰风笛的威力。在席琳·迪翁(Celine Dion)极富穿透力的高音和挪威女歌手茜丝儿(Sissle)的轻吟曼唱中,悲情与浪漫、宏大与温婉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部影片带给了霍纳巨大的财富、炙手可热的人气和奥斯卡最佳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的两座小金人。

 

在《燃情岁月》中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在片中运用了日本洞萧这种音色古老、深邃苍茫的乐器,来塑造主角“传说” 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愤却又浑然天成的形象,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忽不定,时而呐喊悲呜,时而沉吟低语,可以说这是霍纳此类手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表现。全片的音乐出现的各个主题,从恬静淡雅到悲愤感慨,旋律上无不精雕细琢,唯美动人,交织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扣人心弦的乐章,赋予了本片传神的诠释。即使是描写战争场面的动作音乐,战鼓如云,干戈交迫,气势悲壮磅薄,但在旋律性的表现上依然可圈可点,无可挑剔。日本洞箫独特音色的脉动与呼吸,加上管弦音乐细致唯美的深情款款,挥洒出一页原始的无情荒地有情天,只怕导演真正想要表达却力有未逮的想法反而让霍纳真正的刻划了出来。

 

在詹姆斯·霍纳精心打造的乐曲声中,主要人物的旁白缓缓推动着情节,加上摄影师天马行空般的手法以及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商标般的不羁眼神,使整部影片就像是一部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的思绪也仿佛在刹那间飘进了美国西部山区,全身心地和影片里的人物一起狂奔。史诗般的情节,醉人的音乐,精彩的演出及富有表现力的摄影在此片中完美融合,铸就出了永恒的经典。

 

詹姆斯·霍纳精湛的配乐弥补了影片的空洞,甚至在音乐的催化下,化空白为留白,化冗长为余韵,化刻意为写意,化矫情为深情。这也再次证明了,电影配乐的确可以不只是电影的附属品,某些时候甚至可能出现远远超越电影的成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