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音乐休闲 |
分类: 音乐心情 |
在世界音乐的圣坛里,有茂盛的参天大树,也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花、小草。当你步入这个迷人的仙境中,你会发现,这些无名的小花草给你的感觉是异常的惊艳。她吸收极少的大地母亲的养分,而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无以伦比的欢欣和绝美,她幼小的姿身,怎能承受这变幻无常的风雨侵袭,她那柔美的娇嫩的花朵,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这种感受是亲切、温馨和甜美的,是永远难以忘怀的。我欣赏史诗般的巨作,如海顿的《125部交响乐》;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老柴的《悲怆》,都是我所耳熟能详的,但我更喜欢的还是那些不太有名的音乐小品。这些小品乐在不太长的旋律中,以十足的个性、质朴的美感,创造出了一个个优美的意境。钢琴曲《少女的祈祷》(Modlitwa
dziewicy)就是这些音乐小品中的上品……
《少女的祈祷》的曲作者巴达捷夫斯卡(Tekla Badarzewska)在22岁的花样年华里谱写了《少女的祈祷》,27岁便夭折了。她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留下的这首钢琴小品,却是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一百多年来,在接触过钢琴音乐的人当中,有谁不知道这首名曲呢?
巴达捷夫斯卡生于1834年,她是肖邦的老乡,波兰华沙人,比肖邦要小24岁。那是一个欧洲音乐繁荣的时代,一大批杰出的古典音乐家群星璀璨,有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门德尔松、李斯特、约翰·斯特劳斯、勃拉姆斯、威尔第、瓦格纳、柴可夫斯基等等……他们的创作给人类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在这些大师林立的空间中,巴达捷夫斯卡也许很不显赫,像一颗淡然的星,在十九世纪音乐的星空中,默默地闪烁着。
《少女的祈祷》委婉而抒情,非常富有歌唱性,主题反复弹奏,好似一位少女道出了娓娓心声,这里有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祈祷。音乐如透明清澈的溪水一般,淙淙作响地流入我们的心怀,引起我们不由自主的遐想和吟咏。
这首钢琴曲架构简单,色彩纯净,基本的和弦,看似简单,却给了我们亲切纯情的感动。正是因为它的平易质朴,缺少技巧和深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学院派音乐界所冷落。但是,到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却被人们重新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了近一百个版本传播于世。应了那句话:是金子总要发光!这首曲子写于1856年,那时巴达捷夫斯卡只有22岁。让人十分惋惜的是,巴达捷夫斯卡五年之后因病去世,仅仅活到27岁。她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三十余首钢琴曲,这首《少女的祈祷》是最为著名的。
本曲的结构极其简单,为速度适中的行板,降E大调,4/4拍子。以下行音为中心的四小节前奏之后,乐曲呈现出温婉而幽丽的主题;此后是主题的四种变奏,最后一个变奏以三连音符为主,饱含热情,这就是全曲的结尾。曲中左手所弹的和声也十分简单,只是一些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
本曲形象单纯、手法朴素,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初学者即可弹奏。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契诃夫曾在他的著名剧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为配乐。乐曲琶音式的上行下行,波浪式的旋律起伏,抒发了她的祈求和激动。音乐在单纯中显出深刻、亲切、伤感、柔美。她究竟在祈祷什么呢?器乐作品没有实体形象,你尽可以自由地发挥你的想像去理解、体会。
这首乐曲旋律虽然简单,但它运用丰富多变的变奏、音色对比、和弦织体等手段,塑造出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默默祈祷的形象。我们不知道她究竟在祈祷些什么,但通过音乐,我们分明地体会得到她对善良、美好的纯洁愿望。
有人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不错,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是可以从作品的标题上得到一定启示的,但更重要的却是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它是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表达与欣赏者自身的情感流露共鸣的结果。应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
歌德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李斯特认为:音乐把人引入一个理想的境界,以美的光芒笼罩真理,诱导想象高扬,用美激发被感动的心灵向善,使它上升到道德生活的高峰。欣赏音乐是在情景交融、物我相合中,获得深入、细致的创造性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在达到较高的层次时,能够闪烁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哲理的启示,这也许是许多科学家、哲学家酷爱音乐的原因。
小帖士:
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巴拉诺夫斯卡(Tekla
Badarzewska-Baranowska),1834年生于波兰首都华沙,27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给我们的只有《少女的祈祷》这一首名曲。该曲作于1856年,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
很多音乐爱好者往往对于本曲的旋律十分熟悉,却不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并且,虽然世人对于本曲的作曲经过已无从知晓,并且这首乐曲在形式上只不过是简单的变奏曲,却由于命名为《少女的祈祷》而蜚声世界、久盛不衰。也许这应归功于作曲者的独具匠心,抑或是出版者的精明,总之,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钢琴曲之一。
此曲难度中等,因其浪漫而迷人的旋律为许多人喜爱。在中国,几乎每个初学钢琴的女孩都要学习此曲,并常常将其作为保留曲目以便随时可以演奏。今天,这首《少女的祈祷》已经是每位音乐爱好者的熟悉曲目了,也是钢琴学习者的必弹乐曲。很有意思的是,很多音乐短段常常使用这首曲子,例如手机铃声,八音盒,甚至门铃等。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会时常听到这首《少女的祈祷》,听到巴达捷夫斯卡,透过时空向我们倾诉一位十九世纪波兰少女的青春梦想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