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换仓
(2009-07-27 17:31:42)
标签:
证券财经b股内涵价值a股杂谈 |
分类: 股票估值概括 |
价值的实现过程漫长而曲折。假设现在有A,B两只股票,买入价格都是5元,估值都是10元,而且成长率和其余基本面无区别。可以认为这是两只无差别的股票。两只个股票仓位各占总仓位50%。
但是市场对于这两个股票价值的认同不同,目前A股票已经涨到了8元,B股票还在5元徘徊。下面的问题是是否应该把A股票换成B股票,如果换,该换多少?又或者应该把B股票换成A股票?
费雪也说,知道股票能涨到多少钱比知道何时能涨到要容易很多。
对于趋势投资者而言,“涨得快”肯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从A股票以前涨得比B股票快,他们可以很快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A股票以后也会比B股票涨得快。所以趋势投资者会卖出B股票换入A股票。
显然如同任何的技术分析和趋势分析一样,上面的推论根本不成立。但是当市场里面趋势投资人数量上占优势时,他们会通过卖出B股票买入A股票的行为进一步加大A股票和B股票上涨速度的差异。也就是说,会做出发散化的投资决策并且影响系统,让整个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
价值投资者历来是扮演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低买高卖,所以毫无疑问的是价值投资者要么就是不动,如果动就应该是卖出A股票买入B股票。至少这样做符合“内涵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也就是说价值投资者不看重手里股票的市值总量,看重的是手里股票的价值总量。抛出高估的股票买入低估的股票就是这个理念实践的过程。等到市场完全没有任何低估的股票时,买入包括换仓就都基本停止了。等到市场的泡沫到达没有一只股票继续持有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让其价值成长跟上当前价格时,价值投资者当然选择价值最高的另外一种东西:现金。
问题是,卖出A股票买入B股票的过程中,交易成本是1%。然后也许买入了B股票后,A股票继续加速上涨,而B股票保持不动。这样怎么办?而如果不换仓,也有可能B股票发力追上来,而A股票进入调整状态。市场是完全无法推测的,这两种的可能性都存在,所以不存在完美答案。
一种思路是看A股票和B股票是否属于同涨同跌的类型,虽然各种热点板块轮动本身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是至少大小盘的轮动是非常现实存在的一种现象。小盘小市值的股票在一波上涨中先完成价值实现,然后才轮动大市值股票,这种现象也有其合理性。因为本质无区别的两个股票,例如A和B在我们这里都是50%的仓位,但是实际上A股票如果盘子小而B股票大,那么实际上我们买入的A股票占总股本的数量就大很多。这样同样数量的资金流入A股票就会很快把A股票推动起来。所以我认为在A股票基本实现其价值前,A股票的涨速的确是会比B股票快。这样换仓就不应该在两个股票的估值发生明显差距,或者A股票的价值被比较充分的实现前就去做。实际上利用这点差异,建仓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多建A股票,而不是简单的平均。
当A股票和B股票完全的同质化,也就是说两者的流通盘等也没有区别时,那么我认为换仓行为应该完全基于两只股票的估值差异程度了。因为如前所述,这个问题没有完美解,因为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追求完美解必然会造成某些情况下变成最差解。我的一个想法是当B股票比A股票低估10%时,就卖出10%的A股票买入B股票。当A股票的市值高于B股票20%时,就再卖出10%的A股票买入B股票。显然,当A股票的市值高于B股票100%时,卖光A股票全部变成B股票。虽然我们还是不能忽略也许市场会让A股票再涨100%而B股票还是不动,但是至少这个过程是基本符合“内涵价值最大化”的。
计算一下,A和B都是5元,价值10元。有50股A,50股B。
这时:A涨到5.5元。B没变。卖出5股A得到5.5股B。
A涨到6元,B没变。卖出A5股得到6股B。
6.5 卖出 A5股得到 6.5股B。
。。。
9.5,卖出A5股得到9.5股B。这时,我们有A5股,B有117.5股。
市值是:47.5+587.5=635
内涵价值:1225
最后,A涨到10元,卖出5股换10股B。市值是637.5,内涵价值是1275。
如果不卖出,市值还是637.5,而内涵价值还是1225.
如果从头到尾不换股,那么市值是500+250=750,内涵价值是永恒的1000。
这个换股策略的市值损失15%,而内涵价值多了27.5%。
当然这样简单的做法绝不是数学上的最优解。如果说最优解是损失最少的市值换来最大的内涵价值提升,那么我想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的深入讨论下去。
再来考虑一下,趋势投资者的做法:他们会卖出不涨的股票换入涨的。
同样,每次A涨10%,就卖出5股B买入A。
A 5.5时,卖出5股B,得到4.55A
6,得到4.17
6.5,得到3.85
7得到3.57
7.5,3.33
8,3.13
8.5,2.94
9,2.78
9.5,2.63
10,2.5
----------------
总和有A股票75.45股,市值是754.5元。内涵价值也是754.5元。(这种做法完全不如不换股,因为市值增加非常非常少,而内涵价值急剧减少)
如果这个趋势投资者一开始发现情况不对,就卖光全部的B买入A,他有100股A。
那么内涵价值=市值=1000,比起不换股,市值多了250可以马上兑现。内涵价值不变。
对应我们的换股策略,市值多了362.5,但是内涵价值少了275。这时候就要看,B能够在多长的时间内快速的实现这个362.5+275的价值鸿沟了。我们知道,1275比起1000多了27.5%,如果B可以在1年时间内实现价值,那么这种换股策略还是划算的。因为1000的现金和未来的1275比,需要看折现率和实现时间才能比较。
另外,如果换股也极端点,那么是A涨到10元时,换成100股B,那么有150股B,市值是750,内涵价值1500。
不论是市值还是内涵价值都极大的提升了,说明当A和B的股价差异大的时候换股带来的内涵价值收益是很大的。比起1000的现值,我们有50%空间可以去折现,假设25%这样很高的收益率,我们也可以等待两年让B去实现价值。
这个题目的完美解当然是100股A涨到10元换成200股B,市值是1000,内涵价值是2000。但是这个和踩准全部波段一样,没有特别的价值。因为这种完美做法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
写了这么多,我的总结是:
趋势投资者那种卖出不涨的股票买入涨的股票,如果无视内涵价值的大小,其结果是捡了芝麻(可以马上兑换的市值)丢了西瓜(未来可以兑换的内涵值)。
而换股比较优的策略是,当两个股票的价值实现程度差异比较大的时候,开始换股。差异越大,换股的份额可以越大。两者的市值相对于内涵价值的差距不大时,换股的收益意义不大。主要是我们无法证明一个在内涵价值稍微超过市值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贴现值和多久的实现时间,可以让这种内在收益的收获变成真正的有意义。
我们假设一个牛市的过程中,内在价值总是或早或晚的被实现,而这个时间不超过3年。
那么假设我们追求15%的折现率,我们的安全的收益区间就是内涵价值超过市值45%,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的选择内涵价值,而不是马上可以兑现的市值。
如果我们追求25%的收益率,那么这个值可以是75%。
当然,3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也许只需要两年,一年,几个月,内涵价值就可以兑换。例如大小盘的轮动,实际上差别不过几个月到一年,大盘股就会追上来,逐渐实现自己的价值兑现。所谓的二八现象。
那么也许当两个股票的市值对应内涵价值的差距在25%左右我们就可以开始换股。超过75%应该比较坚定的大幅度换股。这样可以保证在大概两年的时间内,这种策略都是赢面比较大的策略,可以保证让我们满意的收益率。
但是市场对于这两个股票价值的认同不同,目前A股票已经涨到了8元,B股票还在5元徘徊。下面的问题是是否应该把A股票换成B股票,如果换,该换多少?又或者应该把B股票换成A股票?
费雪也说,知道股票能涨到多少钱比知道何时能涨到要容易很多。
对于趋势投资者而言,“涨得快”肯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从A股票以前涨得比B股票快,他们可以很快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A股票以后也会比B股票涨得快。所以趋势投资者会卖出B股票换入A股票。
显然如同任何的技术分析和趋势分析一样,上面的推论根本不成立。但是当市场里面趋势投资人数量上占优势时,他们会通过卖出B股票买入A股票的行为进一步加大A股票和B股票上涨速度的差异。也就是说,会做出发散化的投资决策并且影响系统,让整个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
价值投资者历来是扮演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低买高卖,所以毫无疑问的是价值投资者要么就是不动,如果动就应该是卖出A股票买入B股票。至少这样做符合“内涵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也就是说价值投资者不看重手里股票的市值总量,看重的是手里股票的价值总量。抛出高估的股票买入低估的股票就是这个理念实践的过程。等到市场完全没有任何低估的股票时,买入包括换仓就都基本停止了。等到市场的泡沫到达没有一只股票继续持有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让其价值成长跟上当前价格时,价值投资者当然选择价值最高的另外一种东西:现金。
问题是,卖出A股票买入B股票的过程中,交易成本是1%。然后也许买入了B股票后,A股票继续加速上涨,而B股票保持不动。这样怎么办?而如果不换仓,也有可能B股票发力追上来,而A股票进入调整状态。市场是完全无法推测的,这两种的可能性都存在,所以不存在完美答案。
一种思路是看A股票和B股票是否属于同涨同跌的类型,虽然各种热点板块轮动本身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是至少大小盘的轮动是非常现实存在的一种现象。小盘小市值的股票在一波上涨中先完成价值实现,然后才轮动大市值股票,这种现象也有其合理性。因为本质无区别的两个股票,例如A和B在我们这里都是50%的仓位,但是实际上A股票如果盘子小而B股票大,那么实际上我们买入的A股票占总股本的数量就大很多。这样同样数量的资金流入A股票就会很快把A股票推动起来。所以我认为在A股票基本实现其价值前,A股票的涨速的确是会比B股票快。这样换仓就不应该在两个股票的估值发生明显差距,或者A股票的价值被比较充分的实现前就去做。实际上利用这点差异,建仓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多建A股票,而不是简单的平均。
当A股票和B股票完全的同质化,也就是说两者的流通盘等也没有区别时,那么我认为换仓行为应该完全基于两只股票的估值差异程度了。因为如前所述,这个问题没有完美解,因为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追求完美解必然会造成某些情况下变成最差解。我的一个想法是当B股票比A股票低估10%时,就卖出10%的A股票买入B股票。当A股票的市值高于B股票20%时,就再卖出10%的A股票买入B股票。显然,当A股票的市值高于B股票100%时,卖光A股票全部变成B股票。虽然我们还是不能忽略也许市场会让A股票再涨100%而B股票还是不动,但是至少这个过程是基本符合“内涵价值最大化”的。
计算一下,A和B都是5元,价值10元。有50股A,50股B。
这时:A涨到5.5元。B没变。卖出5股A得到5.5股B。
A涨到6元,B没变。卖出A5股得到6股B。
6.5
。。。
9.5,卖出A5股得到9.5股B。这时,我们有A5股,B有117.5股。
市值是:47.5+587.5=635
内涵价值:1225
最后,A涨到10元,卖出5股换10股B。市值是637.5,内涵价值是1275。
如果不卖出,市值还是637.5,而内涵价值还是1225.
如果从头到尾不换股,那么市值是500+250=750,内涵价值是永恒的1000。
这个换股策略的市值损失15%,而内涵价值多了27.5%。
当然这样简单的做法绝不是数学上的最优解。如果说最优解是损失最少的市值换来最大的内涵价值提升,那么我想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的深入讨论下去。
再来考虑一下,趋势投资者的做法:他们会卖出不涨的股票换入涨的。
同样,每次A涨10%,就卖出5股B买入A。
A 5.5时,卖出5股B,得到4.55A
6,得到4.17
6.5,得到3.85
7得到3.57
7.5,3.33
8,3.13
8.5,2.94
9,2.78
9.5,2.63
10,2.5
----------------
总和有A股票75.45股,市值是754.5元。内涵价值也是754.5元。(这种做法完全不如不换股,因为市值增加非常非常少,而内涵价值急剧减少)
如果这个趋势投资者一开始发现情况不对,就卖光全部的B买入A,他有100股A。
那么内涵价值=市值=1000,比起不换股,市值多了250可以马上兑现。内涵价值不变。
对应我们的换股策略,市值多了362.5,但是内涵价值少了275。这时候就要看,B能够在多长的时间内快速的实现这个362.5+275的价值鸿沟了。我们知道,1275比起1000多了27.5%,如果B可以在1年时间内实现价值,那么这种换股策略还是划算的。因为1000的现金和未来的1275比,需要看折现率和实现时间才能比较。
另外,如果换股也极端点,那么是A涨到10元时,换成100股B,那么有150股B,市值是750,内涵价值1500。
不论是市值还是内涵价值都极大的提升了,说明当A和B的股价差异大的时候换股带来的内涵价值收益是很大的。比起1000的现值,我们有50%空间可以去折现,假设25%这样很高的收益率,我们也可以等待两年让B去实现价值。
这个题目的完美解当然是100股A涨到10元换成200股B,市值是1000,内涵价值是2000。但是这个和踩准全部波段一样,没有特别的价值。因为这种完美做法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
写了这么多,我的总结是:
趋势投资者那种卖出不涨的股票买入涨的股票,如果无视内涵价值的大小,其结果是捡了芝麻(可以马上兑换的市值)丢了西瓜(未来可以兑换的内涵值)。
而换股比较优的策略是,当两个股票的价值实现程度差异比较大的时候,开始换股。差异越大,换股的份额可以越大。两者的市值相对于内涵价值的差距不大时,换股的收益意义不大。主要是我们无法证明一个在内涵价值稍微超过市值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贴现值和多久的实现时间,可以让这种内在收益的收获变成真正的有意义。
我们假设一个牛市的过程中,内在价值总是或早或晚的被实现,而这个时间不超过3年。
那么假设我们追求15%的折现率,我们的安全的收益区间就是内涵价值超过市值45%,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的选择内涵价值,而不是马上可以兑现的市值。
如果我们追求25%的收益率,那么这个值可以是75%。
当然,3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也许只需要两年,一年,几个月,内涵价值就可以兑换。例如大小盘的轮动,实际上差别不过几个月到一年,大盘股就会追上来,逐渐实现自己的价值兑现。所谓的二八现象。
那么也许当两个股票的市值对应内涵价值的差距在25%左右我们就可以开始换股。超过75%应该比较坚定的大幅度换股。这样可以保证在大概两年的时间内,这种策略都是赢面比较大的策略,可以保证让我们满意的收益率。
前一篇:关于巴菲特的几条悖论
后一篇:公式推导,如何去看待高成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