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来自香港媒体的消息甚是令人关注。这则消息称,内地管理部门将禁止国有企业同时在香港和中国大陆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在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必须首先在中国大陆发行股票,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方可进行H股发行交易,但时间间隔不应超过3个月。
虽然这则消息目前并未得到管理层的证实,但笔者相信,这则消息并非是空穴来风。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与今年大量H股回归A股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年在香港新上市的H股公司却寥寥无几。
另一个事实是,不论是H到A模式或是A+H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H到A是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式。但在这种方式下,不仅H股被贱卖,而且在H到A的过程中,H股股东通过拉抬H股股价,对A股的发行价格形成挤压,造成A股的高价发行,A股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受到损害。而A+H模式,令两地证监会、交易所及保荐人要做大量沟通工作,定价时也面对两地市场不同的困难。并且在这种发行模式下,A股市场的询价,基本上流于形式。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改变现行的同一家上市公司A股与H股的发行方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于是从A到H模式的推出也就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在H到A的模式里,H股股价往往会对A股的发行价起到倒挤的作用,此举不仅降低了A股的投资价值,更重要的是A股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而受到损害。可以说,每一次H到A发行的结果,都是一次A股投资者利益的流失。而实行A到H股发行,H股对A股发行价格的挤压作用就不复存在了。而且在不受H股影响的情况下,A股的发行价格有可能变得更加理性一些。此举显然是有利于保护A股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不仅如此,A到H股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A股市场的话语权。不论是H到A,还是A+H模式,A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往往都要看H股的脸色行事。A股发行或以H股的市场价为基准,或与H股发行价保持一致,这不仅不利于A股市场询价机制发挥作用,而且,A股市场的话语权也得不到体现。实行A到H股发行模式,A股市场就可以独立发挥其话语权的作用,长此以往,也有利于询价机构询价水平的提高。
此外,A到H股模式也有利于改变H股被贱卖现象的发生。在H到A的发行模式下,H股被贱卖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采用A到H模式,那么A股的发行价格乃至二级市场价格就将对H股的发行价格起到标尺作用。如此一来,H股被贱卖的现象将会大幅减少。
不过,尽管A到H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但真要实行A到H股发行模式,恐怕又将面临着“路难行”的困难,从A到H之路未必可行。
H到A的模式之所以能够得以存在,关键就在于香港股市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股市,而国内股市又不成熟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投资者不仅可以接受香港股市的价格,就是A股的发行价格远远高于H股的发行价,甚至将A股发行价与H股的市场价相接轨,国内的投资者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国内的投资者注重的是股票的投机功能,至于投机之后,股票是否真的具有多少投资价值,那是新股发行时无人关注的。如此一来,H到A自然不存在障碍。
但反过来,A到H就困难得多了。正因为A股的不成熟,市场充满了投机色彩,因此A股市场的发行价往往是高高在上,其新股发行市盈率少则20倍、30倍,多则40倍、50倍甚至近百倍。这样的市盈率甚至已经大大超过了港股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因此,实行A到H这一发股模式,港股投资者将很难接受A股的发行价格。如果先行发行的A股保持高市盈率发行,而随后发行的H股却实行低市盈率发行,那么,这样的A到H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更是对A股股东利益的直接损害。如此一来,这H股是否有必要发行下去也就值得怀疑了。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8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