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陈词”专栏之四:镇域经济是助推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
(2013-12-25 12:09: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政经类 |
“慷慨陈词”专栏之四
镇域经济是助推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
襄阳 陈栋
来源:襄阳日报2013年12月25日
近日,襄州区委、区政府出台7条“高含金量”政策,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设立集镇建设管理基金、加大市场主体增量奖励、扩权强镇等切实举措,将有力支撑“到2017年镇域经济对县域经济综合贡献率达到50%”的战略目标。(12月23日《襄阳日报》)
作为全市率先迈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的区县,襄州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城区独大、镇域较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镇域经济在全省处于中下游水平”这块经济发展的“短板”,实属难能可贵,其彰显的是襄州区委、区政府居安思危、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其实,襄州区经济发展的这块“短板”也是襄阳县域经济乃至襄阳整体经济的共同“短板”。
对比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大冶市,襄阳县域经济中的核心差距就在镇域经济。在过去两年全省“百强乡镇”排名的前10位中,大冶市稳占4席,大冶市镇域经济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超过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超过70%。镇域经济已成为大冶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比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的城区经济优势明显,但县域经济差距较大,使得两市综合实力、总体经济指标平分秋色。而宜昌市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值超过60%,大大高于襄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挺起了宜昌经济发展的“脊梁”。
当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意义显而易见。镇域经济是最基层的综合性经济,也是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农村经济紧密相连。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带动县域经济跨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撑,不仅可以缩小城乡差距,还有利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让更多民众“离土不离乡”,在乡镇面貌的改变进程中“建得好家乡,记得住乡愁”。
新型城镇化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也不是将小城镇建设统一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而应当是在保持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让农民平稳地过渡为市民,过渡为产业工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型城镇化是物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还是文的城镇化。襄州区打造的湖北新型农村试点社区——池阳新村,实现了“物、人、文”的有机融合,是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镇域经济生机活力的重要标志。
从襄阳实际分析,镇域经济必将是助推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是加快“四化”同步发展的先锋队。我们期待并坚信:襄州区的镇域经济振兴工程一定能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经济发展的生动局面应该是:在全市范围内,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轮驱动”;在全县范围内,城区经济与镇域经济“比翼齐飞”。当这样的生动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襄阳经济一定会竞进提质,襄阳新型城镇化也一定会独树一帜。
(作者系襄阳日报社副总编辑、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