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十杰”让我学到了什么?
今天,历经三轮四个环节的“学术十杰”活动评选出来了,我成功入选。有朋友祝贺说:“祝你获得了华工文科研究生的最高荣誉。”此时,有些东西值得庆贺,但我认为庆贺的不是获得的荣誉本身,而是作为我所代表的一群密切关注现实和新闻业务的年轻人,总算能够获得到了一定的认同。
校园称号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前些天,我也说过我参加这类活动的目的:一是被学院张耀副书记及组织者的热情所感动,二是新闻学院作为华工文科的龙头学院之一,在这样的活动中,总不能没有声音,这也算为新闻学院的“荣誉”而战。
很多时候,新闻研究得不到社会认同,新闻专业得不到校内认同,新闻学子得不到其他专业学生的认同。在很多人看来,新闻专业的人搞的业务大都是抓特性,而不是抓普遍性,否则就难以成为新闻。再加上新闻专业的人说话写东西通常不会过于文绉绉,而是直白简单……这些也就使得他们对新闻专业的人产生“喜欢炒作”、“片面极端”、“不系统没有深度”等错觉。
在这次最后一轮所谓的“论文答辩”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这一组4个老师,一位新闻学博导,三位副教授,分别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当时四个人的顺序没排,问谁先上场,另几个有些拘谨,主持人是新闻学院的,就喊我先讲,我也就先讲了。
在之前,接到论文答辩通知的时候,其他人递交的都是十分专业的论文。当时我就想“我该递交什么,是论文还是话题?”由于职业的敏感,我应该让受众(评委和在场观众)听得懂,于是我选择话题《学术应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专题的思考》,按理讲得还不错,回答答辩的问题也还可以,至少在场的观众听起来是最集中的,至少都听懂了,评委老师也积极提问。
后面三位选手分别来自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专业,讲的全是专业论文,有专业权威期刊发的,有国外发的,也有核心期刊发的,里面数据、量表、专业词汇甚多,看起来,比较有学问,可是在场的观众没有几个人听懂了,除了个别专业评委外,因为他们在讲的时候,评委老师低着头,观众在下面说自己的话。评委提问更是少。奇怪的是,所有的评委对选手的过于专业问题并没有提出任何质疑。
最后,四个选手打分出来后,我的最低71分多,那几个没听懂的居然都在80分以上。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毕竟是论文答辩,所有选手就我不是讲论文。之所以不讲论文,一是因为我并不是很在乎评选的结果,二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挑战和考验一下校园活动评选模式和评委老师的学术心态,三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对学术研究“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期待。
我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特别是演讲答辩类的,首先应该让大多数听懂,即便是再专业的东西,演讲者也应该通过通俗地语言表达出来,否则这就失去了演讲答辩的意义和价值。
现场,一位副教授问我:“您的演讲是论文吗?发表了吗?”我说:“这是我的一点感悟,当然是关于新闻教育的一些思考……”其实,能参加这样活动的人,哪个没发表过一批论文呢?我当时准备讲与导师吴廷俊教授合作的、发表在日本《国际文化研究》杂志的论文——《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与报业格局重组》,但我怕他们听不懂,因此放弃了这种话题演讲。毕竟,不能为了得高分,而去讲那些只有少数人懂的东西。人文类的学术研究绝对不能比飞机的黑匣子还黑,搞得大多数人听不懂。
答辩结束前,一位50岁的某专业副教授老师在点评中说:“陈栋同学是学新闻的,作品很丰富,讲得很有煽动性,但缺乏系统,而后面几个同学则比较系统……”
当时,我有些苦笑不得:你没听懂的东西是怎么知道它是系统的?
其实,对于中国广大的研究生而言,有几个真的能谈学术呢,最多只能谈一些思想火花。因为学术的基本前提是系统。优秀的学者才一辈子构建起专业内的一个系统。不看重思想火花的系统只会是“大综合”,面面俱到,什么都说了,就等于什么都没说。难怪新闻改革名学者孙旭培教授所说:“现在的很多大学老师和学生都是整合大师,谈一个问题,张三说四点,李四说五点,王五写的时候,整合一下,便变成了六七点。”孙老师在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中也教导我:“写博士论文要把好一个原则:论文和教材不同,系统性要求不是第一位的,追求创新才是第一位。因此,在论文写作上,只有观点创新,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孙老师这种鼓励学生发散思想火花、避免盲目系统全面的学术态度显得值得倡导。这次,他被当选为“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显然与他的这种扎实进取、关爱学生的学术心态分不开。
至今,活动结束了,有一点我仍然想不通:那些没听懂选手论文的评委老师是怎么给选手打高分的?
首先,作为老师,您在课堂上讲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的东西,学生会买帐吗?您不懂,难道就不能现场请教一下或质疑一下吗?
其次,作为学者,您没有听懂别人的演讲,难道您为了装点门面,仅仅看别人论文发表的期刊,就轻易地给选手打分,这算是负责任的表现吗?
再次,作为导师,您能一开始就用所谓的“系统”来要求学生吗?难道您不知道,过分的“系统全面”只会教会研究生成为“整合大师”,而磨灭了他们的思想火花吗?
此时,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华工的文科教学研究上升幅度较慢,那几位50多岁副教授的职称难以上上去,学术成果难以取得一定的影响力,与这种过分注重“系统全面”、过分“装点门面”的学术心态或许不无关系。
木东按:写这些东西,没有批评任何老师和学生的意思,只是作为一种反省,自我反省与感慨,是为了让自己尽量不陷入这类误区,当时也是期待更多的年轻学者、学人不要陷入这类误区。
新闻学属于大众传播,很多时候讲究直白平实的表达,其实仍是可取的。至少,学过新闻、做过新闻的人在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时候首先会考虑到我们的受众是否能否接受,是否接受得了。这种换位思考的心理在学术上也值得借鉴。人文类的学术研究绝对不能比黑匣子还黑。
附:我的演讲答辩提纲
学术应关注现实服务社会
——“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专题的思考
新闻学院 陈栋
序言
1、思想与学术
学术与思想之关系,不断地被学界所议论。虽然时有将“学术与思想”截然对立的观点出现,但“学术与思想”的相互渗透,可能是今天更多学者容易接受的看法。
对于我自己而言,只是具备一定的思想火花,还未能真正深入到学术的肌体。
思想火花:零散的、细腻的、激情的
学术:基本前提是——系统。为此,好的学术需要无数思想的火花。
2、思想的力量
这源自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思想的力量——中国新时期时评的发展》。
我的理解:思想或学术要彰显力量,必须反映现实,服务社会。
导师吴廷俊教授说过:“当前的一些教授写了很多书,发了很多论文,但最后可能只放在床头留给自己的老婆看。”
新闻改革知名学者孙旭培教授说:“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引起我的欣喜,社会的每一次曲折、倒退都令我忧伤。人文学者应关注社会。”
一、问题的提出与传播
1、一次讲课提出一个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
2、一个观点引发几种争议
一持反对意见的博士生说:“自己是跨专业考取博士的,以前根本就没接触过新闻业务,而且自己定位是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或新闻教学,要会写消息干什么呢?”
05级博士生牛静则表示赞同赵振宇教授,她说:“作新闻研究,会写新闻应该是第一步。很多人都参加过实习了,应该都会写一点,没有好的也该有差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对“要会写消息”的说法也表示不理解。她认为,新闻领域内的一些研究与新闻写作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比如新闻理论、新闻史等等。如果因为不会写消息、通讯、言论就不让学生答辩通过,是没有道理的。
3、几种争议形成一个话题
但赵振宇认为,当前新闻学博士教育距离实践太远,作为一名新闻学博士理应要懂一点最基本的新闻业务,就像医学博士要求会看最一般的疾病一样。如果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新闻学博士连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这将是新闻教育的失败。
据了解,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没有明确规定“新闻学博士毕业答辩需要会写消息、通讯、言论等”,但对教师的考核中有新闻业务方面的要求。
《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陈栋 柯根松,《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12月8日3版)
二、问题解析与社会反响
解析:
1、这不仅是“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问题,而是很多专业博士生的共通问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这不仅是博士教育问题,而是整个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
3、这不仅是学术考核指标问题,而是普遍的学术心态问题——事不关己,写好书写好论文讲好课就是最好的自己
《为何出现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博士》(陈栋,《中国青年报》12月15日)
一是因为新闻学的试好考。
二是因为新闻教育的理念。
三是因为新闻教学人才本身的素质。
其实,“一些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问题,是当前新闻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类似的还有,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不会写程序,医学博士不会治疗感冒,心理学博士不会心理咨询……
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严介和近日做客新浪,畅谈“成为富人历程以及并购国企是与非”时说:“我做了20年掌门人,做企业,用人我觉得学历方面最理想的是本科生,20年的总结,本科生成功率最高。谁用博士谁等着痛苦,是没有商量的。”
《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谁之过?》(木东,《今传媒》2006年第1期)
嘉宾:
赵振宇
话题发起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博导
方政军
新华社高级记者、湖北分社党组成员、博士
马少华
知名时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记者:在您眼中,博士应该是一种什么形象?新闻学博士又该具备那些基本素质?
记者:在当前新闻学硕士、博士的培育环境来看,为何会出现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博士?谁该承担这种现象的主导责任?
记者:当前新闻学界大都把博士教育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这合不合理?那么在学习、研究中,新闻学博士该如何处理好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关系?
记者:在“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现象中,新闻教育该做那些反思?您有何建议?
《培养博士要重质量》(陈栋,《光明日报》2006年5月27日)
《培养博士,还是博士学位》(陈栋,《杂文报》2006年4月25日)
反响:
1、检索“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百度搜索:3,200篇;Google搜索:约有430,000项。
2、转载: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及《新民晚报》、《嘉兴日报》、湖北电视台等数十家网络、报纸、电视媒体转载和播出。
3、讨论: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并再次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对“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医学博士不会开刀看感冒”等博士教育顽症的思考和碰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大学的研究生专门组织会议进行讨论。
4、定论:入选《2006年中国新闻年鉴》,载入新闻史。
《为何出现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博士?》,《中国教育报》全文转载,2005年12月18日
《高校应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4日第4版
《着力培养高端人才的动手能力》,《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3期
《重新认识新闻教育对新闻实践的指导意义》,《新闻界》2006年第4期
……
三、现实启示
1、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是有生命力的,教育研究应该指导社会实践。
对于新闻专业学生而言,一是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二是重视学生运用新传媒技术能力的培养。
吴廷俊、陈栋: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与报业格局重组,国际文化研究(日本),2007年第11号;
陈栋、许玮:超级女声社会的哀叹
传媒的狂欢,传媒,2005年8月(《新华文摘》2005年第20期索引)
陈栋:经营多元
价值更多元——2005年中国传媒十大创新报告之广电篇,今传媒,2005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陈栋:从品牌传播到价值传播——“双喜世纪婚礼”的启示,今传媒,
2007年2月;
陈栋:跨越时空的责任与感动——武汉晚报“为烈士寻亲”的启示,
今传媒, 2007年3月;
陈栋:媒体互动 新闻生动
受众感动——央视“封面2006”的启示,今传媒,2007年4月;
陈栋:让理想推动现实——南方都市报“十年南都”的启示,今传媒,2007年5月;
吴廷俊、陈栋:湖北报业发展现状分析,今传媒,2007年6月;
吴廷俊、陈栋:湖北报业的弱点解读与改进对策,今传媒,2007年6月;
吴廷俊、陈栋:责任造就公信力——湖北日报用全新理念打造主流媒体,今传媒,2007年6月。
……
2、研究生的动手能力直接决定着就业去向和研究生教育的未来。
媒体报道:本科生求职赢研究生 动手能力强是其法宝
广州研究生到技校“回炉”增强动手能力
……
成功案例: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训练
华中大社会学系贺雪峰教授的“下乡调研”
华中大刘玉教授的“DIAN团队”
华中大赵振宇教授的“新闻评论团”
第一届评论特长生(2001年底)
赵振宇指导老师
周虎城:南方日报社评论部
潘晓凌:保研,南方周末新闻部
陈 栋:保研,保博
顾建明指导老师
吴 麟:保研,保博
吴文娟:上海
陈 盼:考研,新浪网运营中心
何志武指导老师
邹 伟:保研,新浪网新闻中心
陈奕奕:保研,上海
刘牧洋:上海外滩画报
3、学术思想和理论应该为社会服务,知识分子应该为现实服务。
宁静的心态+人文情怀
从书斋知识分子到公共知识分子
“假如我们今天不去影响历史的发展,明天历史就会决定我们大家的命运。所以,让我们用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行动创造新的历史。”
——2007年4月28日上午,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主题为“直航、教育、旅游观光”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说。
让“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行动创造新的历史”与广大学人共勉!
谢谢大家!敬请批评指导!
2007年5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