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生活》,武汉都市类报纸专刊的浓缩?

(2006-05-05 10:52:04)
分类: 文摘类
陈栋注:该文对于我们研究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一点的借鉴意义。可以扩充一下,结合《精品购物指栏》、《申江服务导报》等做一篇论文发表。
 
 
《第一生活》,武汉都市类报纸专刊的浓缩?

 
引用《武汉新闻论坛》: http://www.xici.net/city/b147937/d36808868.htm
 
    由知音集团倾力打造的武汉报业市场上第一份综合性周报——《第一生活》,于2005年8月新鲜出炉,武汉市民在欣喜又有一份报纸可读之时,却尴尬的发现,这份倡导“新鲜生活、第一生活”的周报,怎么看都像是江城四小报各专刊的整合复制,比如“江城四小”专刊有的娱乐休闲、健康情感等,《第一生活》都有,且所选话题、报道形似都差不多,甚至有读者质疑,难道《第一生活》就是江城四小报专刊的浓缩?本文从《第一生活》的各栏目出发,列举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新健康”不“新”、“新时尚”模仿《楚天金报》
 
  众所周知,江城四小同质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从每天各家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就可窥见一斑,同样,每周一期的专刊亦是如此,比如健康方面的,四家媒体都有涉及,且名字都基本雷同,除《武汉晨报》用“看病”外,其余三份报纸都用“健康”,内容也大致相同,而《第一生活》也有此通病。
此外,“新时尚”的“霓裳”,也就是教人如何穿衣打扮的这一版,《楚天金报》早在其“时尚金刊”创刊之初就开始做。
    案例:关于2005年11月28日男性健康日的报道,《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及其它两家媒体,都采写了这方面的新闻,而《第一生活》也在第八期第F38版(2005年10日27日)报道了“关于性,请选择正确答案(引标) 权威专家解读男性十大性误区(主标)”但这一篇文章明显与《楚天都市报》10月25日第56版“健康专刊”的“男人,别走进性误区”基本上一模一样,仔细研究,发现原来这两篇文章出至一个通讯员之手。那么,如此一来,《第一生活》则在时间上失去了优势,因为看过都市报和晚报的读者,再看到《第一生活》也有一样的报道,明显会失去兴趣,“新健康”也就无所谓“新”。
 
问题二:原创性与创新性不够——“新娱情”注水太多
 
  所谓“新娱情”,顾名思义就是娱乐、情感。而这一栏目,也是《第一生活》的主打品牌。娱乐报道缺乏原创性,从网上下载的文章时常与江城四小娱乐版撞车。创刊至今一直保留的“聆听”一版,明显是模仿其他四份报纸的“情感倾诉”,一没新意,二没特点,注水太多影响其形象。
    案例:《第一生活》第九期(11月3日)A05版“超级女生”的报道,与《武汉晚报》11月12日出版的“超女特刊”一篇报道,除了标题不一样外,内容一致,都是从网上下载的。这样来办报,显然会让读者备感失望,试想,如果一份报纸、一家媒体,没有几名有影响力的记者,几个有影响力的栏目,那还怎样让读者信服?
  江城四小报除了日常的情感倾诉版外,每周都会推出一期情感类的专刊,最为著名的就是《楚天金报》周四出版的“情感金刊”,当初,《楚天金报》创刊之时的办报理念之一是“好情感是金”,此后,《武汉晨报》顺势推出“苹果专刊”,《楚天都市报》推出“玫瑰专刊”、“我们专刊”,《武汉晚报》推出“情爱话廊”。
  而《第一生活》在第一期,也毫无创意的推出了“聆听”这一版,并且报道方式与江城四小一致,即采取读者倾诉、记者记录、第一人称报道的方式,将倾诉者的感情生活“原滋原味”的展示给读者。此外,《第一生活》之“新娱情”的“名人恋曲”与《楚天金报》如出一辙。
  因为江城四小日常版已经非常饱和,读者态度也不似以前那般热情,经过几年的阅读,读者甚至对情感倾诉版疯狂的追逐喜爱,变成了如今的日趋理智,甚至麻木,读者时常会怀疑情感版所叙述的故事是否真实,而倡导“第一生活、新鲜生活”的《第一生活》,如今再想在激烈的武汉报业市场上靠情感类报道分一杯羹,则完全不是明智之举。
 
问题三:定位不清晰——“新都市”是大杂烩
 
  创刊至今,“新都市”基本上什么内容都涉及过,各个版也在此出现过,比如职场、理财、城市地理、人物等,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大杂烩,什么都有,但似乎都与此不太相符,定位不清晰,而这些报道在江城四小专刊上,也能找到影子。
案例:比如《武汉晚报》的“城市地图”和《楚天都市报》的“城事专刊”;《楚天金报》的“财富金刊”;《楚天都市报》的“创富专刊”;《武汉晨报》的“求学专刊”之职场培训;《楚天都市报》的“百姓专刊”等,都涉及到了理财、职场、人物等报道。《第一生活》每期分别有一版为“理财”和“职场”。
 
问题四:主流报道不突出——“生活纪实”是鸡肋
 
  既然将读者定位为都市白领,那么“理财”和“职场”应该是其最为关注的,也应该是报道的重点。但《第一生活》在这类主流报道上明显投入不够,比如每期关于此内容只有一个版面。特别是从第十期开始,《第一生活》推出“生活纪实”版,每周用四个整版来报道一些比较耸人听闻的故事,看过《知音》杂志的读者,会觉得这就像报纸版的《知音》,并且,这一栏目的文章与江城四小报情感专刊在读者看来比较“变态”的报道如出一辙。
    案例:《第一生活》第12期D30版的报道标题是“婆媳起纷争,名校教授糊涂情迷弟子”,《武汉晨报》2005年8月11日“苹果专刊”的报道标题是“财色双贪副局长,血刃情人为那般?”,两篇报道,光看标题,就觉得充满了血腥、色情、暴力,《第一生活》倡导“新鲜生活、第一生活”,这样的报道实在不可取。
 
对策:
 
  首先,打造自己的精品与特色,避免走进同质化怪圈。学习借鉴本土报纸的长处无可厚非,但不能照搬照套。巧妙的将别人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并且做出特色。在主流报道上多下功夫,摒弃不入流的故事,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
  其次,突出策划和创意。《第一生活》作为综合类的周刊,在“新都市”这一块,可以将重点放在“城市地理”和“人物”上,将武汉这座城市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历史与现状挖掘出来,有代表性的人物也可以采写,让《第一生活》这份专刊成为人们珍藏的经典报纸,像《新周刊》那样,一本杂志就是一本纪念价值的书,同样,一份报纸就是一份有典藏价值的历史资料。
  第三,注重原创性,报道通俗但不庸俗。培养有影响力的记者,打造有影响力的栏目,在排版上独具匠心,报道要具备经典性和传播性,要有一种让读者读完之后即放松身心又启迪思想的作用。
  第四,做好导向性服务,将外地报纸成功报道本土化。可以尝试像《三联生活周刊》那样专门开一个介绍世界顶级汽车的版面,并且培养固定的专栏写手,也可以学习《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真正做到导向性服务。如此一来,整张报纸的品位得到了提升,小资白领的视野得到了开阔。
  第五,精英团队办精英报纸,定位要清晰。既然《第一生活》周报将读者群定位为都市年轻时尚的白领女性,那么它就应该有这样一种“提高知识女性的品位,让妇女性都来快乐读报”的意识。同样,要想办出一分精英报纸,就应该有一个精英团队,上至领导层,下至采编者发行人员,都应该有精英意识。
 
结语:
 
  研究女性读者需求目的,特别是江城白领女性读者需求目的,办本土化的精英报纸,取众家周报之所长,避其短,办自己特色鲜明的报纸,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武汉报业市场惨遭淘汰,让这一新生报纸走得更远一点,更不让《知音》集团投入的巨资再次打水漂。
作者为微微同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