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人在美国超市旧货退全款:美国咋这样“宽容”?懂了就不生气

(2018-08-16 16:37:04)
标签:

时评

华人在美国超市旧货退

近日,美国一华人女子拍摄了一段抖音视频,视频中她向大家介绍自己将去美国超市Costco退货。分别带了用过一年半的扫地机器人,摔坏了的空气净化器,甚至还有一盒已经开封过的药品。退完后她又介绍说,只要是自己用过觉得不喜欢的东西,都可以来退货的。视频结尾还十分得意地炫耀:“这种丢脸的事情一般都是让老公去做的。”视频被洛杉矶多个华人圈转发,许多人都认为此举是非常丢人的,这样滥用美国的退货政策,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在美华人群体的声誉。(新浪新闻815日)

华人在美国超市旧货退全款:美国咋这样“宽容”?懂了就不生气

从这位华人女子的炫耀可以发现,美国的退货政策的确宽容,明明是用旧了的扫地机器人,和摔坏了的空气净化器,竟然能顺利地退货。而从这个视频下面的诸多网友跟贴中则可以汇集出另一个穿越时空式的问题,即如果这位女子是在中国超市去退旧货,那么,她能得到这样的宽容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因为中国超市的退货条件非常复杂,过程极其漫长,这其中贯穿着诸多的证据与证明的链条,首先要拿出购物小票,然后要核对时间,再往后是让消费者自己将货品送到厂家指定的地方去做各种鉴定,而在最后的结果出来之前,厂家或商家总会给要求退货的消费者留下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名言:最终解释权以本商场为准。因此,如果这位华人女子是在中国超市干这种事,那一定会被累个半死,当然也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

然而,在美国的超市为何就可以呢?其实美国的越市并不傻,在面对这位女子时,它们当然也知道是碰上了无赖,但是从民事角度来说,应对一个无赖会花掉很大的时间与精力的成本。而且,美国超市的工作人员很少,在同样规模下要比中国少得多,对于美国的超市来说,将这样的成本花在无赖身上是不值得的事,有这纠缠的时间不如去为更多的顾客服务,因此,吃了哑巴亏也就认了。

华人在美国超市旧货退全款:美国咋这样“宽容”?懂了就不生气

但是,美国的超市真的吃亏了吗?肯定没有。因为在美国,供货商与超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诚信为前提的简约式关系,即超市提出的要求,供货商在一般情况下都持认可的态度。在长期的合作中,这种文字极简的社会契约融入了双方的信誉背书,即使出现了一些不容易分清的事,那么,它们之间也会相互谅解,甚至,根本没有提出的必要。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超市其上下游的经营网络,是建立在诚信和信誉基础上的。

然而,不管怎么说,最后总会存在买单的一方,这岂不等于超市将这个亏转嫁到了供货商身上?没错,就是这样。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供货商与生产厂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诚信与信誉的基础上,它的上游同样也以这种形式形成了共有的社会心理契约,因此,吃一定的亏就是它们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承担的一种情形。

但是,这一切都是以站在一个广普大前提下的,即一年甚至几年,也不会碰到一个像这位华人女子这样的人,所以在国外保险精算师的行业内有这样一句话用在这里也比较适合:“在一个诚信的社会里,即使出现了一个骗保的人,保险公司的制度也会为这个人买单,因为这毕竟是极小概率事件,这个社会能承担的起”。从这话中,人们读出了非常清晰的成本意识,既没有必要为极小概率事件设计出繁琐的制度,而这本身也是一种对极小概率的宽容。

华人在美国超市旧货退全款:美国咋这样“宽容”?懂了就不生气

然而,最根本的问题来了,在美国社会,这种无赖就真的能畅行无阻吗?答案也是肯定的,不能。因为当社会诚信与个人信誉形成一张无处不在的网时,每个人的信息都会在这张网上留下痕迹,今天耍无赖得逞了,明天也可能还会得逞,但在无形中,个人诚信与信誉都在丢失,而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社会就会以多种形式逼迫你买个总单。那时,就是诚信与信誉的破产,人人都会敬鬼神而远之,宽容里面包含着不远处等待着的约制,这就是诚信社会一定会给出的最终答案。

因此,对于这位华人女子在美国超市退旧货的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其实,那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说明中国的诚信价值已经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和商家认可,并运用于自己对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中,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而在这种进步中,一些无赖通过既宽容又严厉的诚信与信誉的反作用力传导,就会意识到,自己将会是被社会群体边缘化的人,由此,这此无赖便会重建诚信,为的是救赎自己,这会让人欣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