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看病前先考试,考试不及格不给看病”的文章把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银屑病科的张英栋医生推上了舆论的漩涡。据张医生所诊治的病患介绍,入院考试确实存在,考试的内容全部出自张英栋医生出的四本书,不仅如此,在张英栋医生处看病的患者很多人也都被他推荐购买过书。日前,张英栋医生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考试只要求住院的病人参加,从未强迫患者去购买自己的书,而考试、推荐购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治病。(北京时间8月28日)

借着给患者看病之机,推销自己写的书,并美其名曰“是为了更好的治病”。这个借口看上去很独到,其独到之处在于把自己的病人圈成了自己的粉丝。而这些病人如果不买他的书,从心理层面来说,当然就会担心能否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而如果确实没有得到疗效,那么这位医生就可以指责说是病人不配合治疗。而此时,这位医生已成了一张正反两面都能用的名片,正面是医生,背面是作家。
位为一名医生,工作时间之内,拿出自己的医术,全心全意地给患者治病,那应当是医生唯一的职责,而所谓的“医者仁心”,也首先是职业化的专心,只有医生专心,患者才能放心。而如果医生一边给患者看病,一边向患者推销自己写的书,就很难说有什么专心可言,而且,在推销书的过程中,医生的心理层面也会发生角色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本身就是对医生本职的偏离。而最重要的是,这种将推销自己的书与患者诉求的捆绑,是一种失去医生职业道德的要挟。
在现实情况下,医患关系本已不容乐观,很多患者对医生都有着不理解之处,尽管大多数医生都是非常尽职尽责,但脆弱的医患关系,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些敏感之事发生断裂,而在这种不定时的隐形危机下,医生更应当做好自己的应有角色。给患者看病,是医生体现价值的最好地方,尽管医生可以写出很好的医学专著,但面对患者时,却不应当让患者必然成为自己的读者。
这是因为,在医院里,医患双方的角色必须单一起来,纯净起来,只有单一的角色,纯净的角色,才能产生长久的相互信任。而这位医生,既把自己当成了医生,又把自己当成了作家,并且还要挟患者成为自己的读者,这是对自己职业身份的模糊化,和边缘化,更是对自身角色的混淆,而同时,也会将广大患者带入厚此薄彼的不公平之中,而这一切都不利于医生演好自己的本职角色,只会给当下不容乐观的医患关系埋下更大的伏笔。
“看病前先考试,考试不及格不给看病”,这看上去好像只是这位医生自己的“规矩”,但其实,它反映的是整个医院的混乱无序状态。如果允许这位医生推销自己写的书,那么其它医生是否也可以推销自己制作的药?而更多的医生是否也可以推销更多免强相关的各种杂物?而如果因此产生了纠纷,是不是等于引燃了医患关系的导火索?显然,这个口子不能开。
而“病人住院先考试”,这样医生的“规矩”,表面上看好像是只是这位医生的个人行为,但在一个组织化的医院里,折射的却是整个医院的混乱无序状态,而这种混乱无序,本身就是引发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诱因,而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来说,这并不是件小事,它关系到更多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内心感受,关系到医生角色的恪尽职守。因此,医生拿出全部的医术专心给患者看病,患者才会放心,“医者仁心”需回归纯净角色,才是理顺医患关系的良药。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LLSP-A 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