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沙盘思维”,解读“武汉看海”
标签:
武汉看海内涝救灾历史时评 |
6日下午,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就武汉市的防汛排涝应急救灾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防汛负责人表示,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武汉强降雨已累计560.5毫米,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超过98年。针对武汉投资巨大建排水系统,但依然“看海”的问题,相关负责人也做出了解释,武汉是一块沼泽地,地势很低,排水条件很差。(中青在线7月6日)
在本轮强降水中,武汉投资巨大建排水系统,但依然“看海”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特别关注,并拿出2013年《3年后,武汉不怕特大暴雨》的报道作了一个比较检测,但很遗憾,武汉确实没能实现这样的承诺。显然,这次强降水淹没了很多道路和城市设施,但却无法淹没这则昔日标志性的报道。而且,在这样的对比中,也使人们对投资巨大的排水系统产生了各种质疑,而在这个问题主线的牵引下,更将“武汉看海”问题的解读,引向了思维中的“沙盘模式”。
所谓“沙盘模式”就是将所有的问题浓缩于很小的范围,并在这个很小的范围内,注入很多人为想象的数据和设想方案,它的优点在于,使人们如看卫星地图那样,很快就可了解问题的全貌,但这种全貌其实并不真正的全貌,而是一种浓缩省略后的概貌,在这种“沙盘模式”思维之下,很多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就像小孩搭积木,想要什么样的效果都能达到。但这其实也是一种纸上谈兵,因为缺少的是实地真实考察,而当初《3年后,武汉不怕特大暴雨》这则报道,显然就是这样一种夸大其辞纸上谈兵的杰作。
但今天的“武汉看海”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而武汉相关负责人做出的解释“武汉是一块沼泽地,地势很低,排水条件很差”,其实也是一个客观真实的场景,这里面包含着很多“沙盘模式”难以反映的地理细节因素。而对于这些真实的地理因素,那种“人定胜天”的豪情根本就难以成为实现。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560.5毫米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并超过98年,这样的水量在短时间内,要从低处排向高处,这如何实现?如果非要达到这个尽善尽美的程度,武汉地下管网再粗也不可能够用,除非武汉地下都是管网,并加装无数台大马力电机,或者将武汉打造成一个可以腾空的诺亚方舟,但这现实吗?
今天的“武汉看海”是一个真实的场景,但它反映的却是2013年《3年后,武汉不怕特大暴雨》决策时的一个虚拟的“沙盘模式”场景。无疑,这样纸上谈兵的承诺是一种政绩的透支,也是不应该的;但今天的社会关注角度,却也不应与这则政府的纸上承诺纠缠不完。因为,面对这样的大灾,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客观目标,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描绘出一幅尽善尽美的图景,但它不应当是一种“沙盘模式”思维的产物,而应当基于实际的地形地貌给武汉一个客观的目标,就算武汉三看前是吹了一个牛,但社会关注角度却不能“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地用不可及的标准却要求武汉,因为,这也是一种纸上谈兵,也是一种“沙盘模式”思维的产物。
城市建设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努力过程,也是一届政府接一届政府的接力过程,更是客观地认识自己地域条件的过程,并不是来一次大投入就可解决所有江河湖泊的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各种智慧,但不切实际的目标既不应当成为政府承诺的标准,也不应当成为人们评判或讨伐的标准。在这次救灾中,李克强总理说:“内涝反映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欠账较多,是一个现实问题,这需要一次一次的加大投入和一次一次的接力累积,但却不能是一次一次对以往努力的指责。对于一切评判,都应当有着身临其境前提,而不能陷入那种“沙盘模式”的纸上谈兵思维。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LLSP-A 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