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罚抄3500遍教育学生时评 |
近日,四川工商学院有25名学生因为逃课,被班级辅导员各罚抄3500遍“我错了”,该辅导员还将学生们写满“我错了”的手抄本拍照发了朋友圈,随后这些照片在网上大量流传并引发热议。该辅导员称,初衷是想让学生好好学习,不要虚度年华。院方表示,辅导员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探索出更好的办法来管理学生。(成都商报5月26日)
学生逃课,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校园中的大事,在过去私塾的时候,老师可以狠狠地打上几十板子,甚至还会有其他方式的惩戒。即使是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的逃课行为也会被当成天大的事通知家长,由家长狠狠处理胆大的学生,所以那时敢逃课的学生很少。学生以学习为主业,如果选择逃课,起码说明这些学生的进取精神已经有所弱化,尤其是25名学生一起逃课,更是一个潜含多层意象的复杂问题。
这说明这些学生已无所畏惧,不想上的课就敢不上。在校园中,不管是哪门功课,它都是学习过程中的既有设置,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都是整体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样的课门,它关系到日后学习的基础牢固程度,意味着继续学习进取的一个阶梯。但这些学生为何敢于不上这样的课?一是他们认为这样的课,可能对于今后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必要性,二是他们认为,即使逃了这样的课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学校也不会给出什么严厉的处理,所以就联合起来,来个大面积逃课。
现实中,不管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阶段,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校的老师有意给学生灌入所谓的考试重点课门,让学生学习重点课门,而对其他课门则采取有意无意的放松,而由此学生得到的判断就会是只要学好了重点课门,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因此,在很多学校都存在着这种判断留下的后遗症,那就是只学老师说的重点,而其它的则可学可不学,其内在逻辑就是,只要考试过了关,其他的都是摆设,从而学生也就自我做出了不应有的薄厚之分。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听到看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当老师对学生做出了某种处罚时,就会有声音指责老师过于严厉,而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所谓在最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而没有必要让学习变成艰苦的事。但与此同时,当看到国外那些关于培养学生抵抗挫败感的教学案例时,又批评中国的教育太娇惯了,并指出,应当有意给予中国教育一些抵抗挫败感的教学方式。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中国的教育,即使是同一拔专家,也会开出截然不同的药方。
但这,其实是一种矛盾,它让老师们无以适从,只能是哪边风强就向哪边倒,老师本是是教育前线的主导力量,但现在的老师反而成了最没主心骨的教育实施者。而在风向总是东摇西摆的情下,对于一些明明应当对学生做出的处罚,也就失去了底气,而作为学生来说,当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外力约束。这次四川工商学院有25名学生因为逃课,被班级辅导员各罚抄3500遍“我错了”,因而也引发了热议,由此院方也表示,“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探索出更好的办法来管理学生”。但这样的表示,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冠冕堂皇,因为这样的表示,根本上就是标准化的外交辞令,好像什么者说清了,但其实什么也没说。
这25名学生因为逃课,被班级辅导员各罚抄3500遍“我错了”,其实对这名辅导员很难说存在着什么明显过错,因为在矛盾的社会专家声音中,没有哪位老师能积赞出既适合矛,又适合盾的管理方法,而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抄3500遍“我错了”,总比不了了之要强很多。25名学生一起逃课,是一个潜含多层意象的复杂问题,这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而应当透过表面的对错观,发现更多层次的宏观问题。教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尽管要摒弃一些落后的观念,但却不能全盘否定,有些东西还应当保留。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教育现状不能只刮东南西北风,这会让前线的教师队伍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而最终受损的还会是学生。因而,对于这些学生被罚抄3500遍“我错了”,有必要向前追问一句:到底是谁错了?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LLSP-A 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