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力波”,道歉的是与非

(2016-02-22 07:29:47)
标签:

引力波

时评

文化

新闻评论

教育

2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来自宇宙的引力波。几天后,一则视频刷爆了朋友圈,5年前《非你莫属》的一位嘉宾因为提及“引力波”但被现场嘉宾嘲讽而获得了极大的同情。微博女王姚晨称之为“一个了不起的工人”,人民网也说“请你尊重别人的梦想”。众人对他的嘲讽调侃就是不尊重他的梦想吗?他的梦想是该鼓励还是如节目中董浩所说:“悬崖勒马,救人要紧”?(科通社221日)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每每讲起这个故事,都会令学生们进入梦想,并不能自拔,对于小学生来说,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励志。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只要是书上写的,那一定是令人向往的,而记得当时听过或读过这个故事的小学生,都写过一篇同题作文,主题就叫《我的理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只有老师讲过牛顿与苹果故事的地方,都会有这篇同题作文,每个小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之后都立志当一名科学家。应当说,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社会也是有益的。

然而,等长大以后再读这个故事,就会明白,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内容,但却是被加工过的那种真实,而真证的科学思维过程,也根本不会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完整地表现出来,而现在每一个成年人看待科学的态度,也绝不会以这样的故事为蓝本。因为通过更深的读物,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艰难困苦的过程,它的开始,不会总与苹果有关,也不会总与一个深不可测的名词概念有关。谁都知道,科学精神可以给人以励志,但励志本身并不是科学精神。

而把话题拉回到这个节目上来,有位嘉宾因提及了“引力波”,而受到了一些人的嘲讽调侃,其实,这并不是意外的事。因为这就是个娱乐性节目,其中每个素材的事前确定,与每个环节的事中设置,都是为了博大家一乐,在那个节目中上说的话,根本上就与科学无关。

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一种场景,假设全场节目就是一个科学性节目,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位嘉宾的所思所想,就当然会受到否定,因为这是一个没头没尾的计算公式和思维方式,其完全符合娱乐节目的需要,但也恰恰与科学精神相背离,如果在现场上得不到否定,就会使科学被娱乐化,而这也是对科学的一种贬损。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在场的人都是成年人,牛顿与苹果都是他们读过的故事,但现在已是成年人,对“引力波”的来龙去脉当然会有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很显然,对那位嘉宾表达的所思所想,谁都难以给出恰当的答案。

然而,不管是什么节目,它的观众都不会受限,看这个节目的人既会有大量的成年人,也会有大量的小学生。而出于媒体本身的责任而言,应当考量到全面的社会效果,在这样的场景中,可以给予不科学的东西以明确的否定,但应当以尊重的方式和言辞进行,即使那位嘉宾表达的东西更没有道理,那媒体也应当遵守起码的道理,那就是尊重台上的每一个人,尊重台下每一个年龄段的观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