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万只羊场时评文化旅游新闻评论 |
陕西省、市两级政府对养羊户都有一定的补贴,记者在调查靖边县几个养羊场时发现,对外宣称拥有万只的养羊场,却只有几百只羊。面对记者质疑,靖边县畜牧局局长田文涛说:羊是流动的,谁能数得清。村民李某养了300多只羊,他对记者说:“我都养羊三年了,政府的补贴一毛都没拿到”。李某还说:“我们这么多羊没拿到钱,田局长家的羊才几十只,却领了十几万。田局长说:那是我外甥的。(华商报2月21日)
政府对养羊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意在调动养羊户积极性,尽可能增加他们的收入,这对农村治贫减贫来说是一种来自政策的利好。这种利好,其并不在于直接给了养羊户多少钱,而在于让养羊户看到发展的希望,并巩固他们治富意识的积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从推动落实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大角度说,这样的政策必不可少,因为这是一种一对一的根本性动力输入对接,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当下,而且更在于将来。
而在靖边县这个地方,对于养羊户的利好政策却唱走了调,当地本来没有万只羊场,但对外却宣称拥有万只的养羊场。其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吹虚的数量越大,当地的政府部门的政绩就越大,这对政府部门当然也是一种利好,由此,一些官员在治贫减贫政绩台账上,就可以大大地写上几笔自己的工作成效。但这还不是最让他们动心的事,而让他们最动心的是,本来该属于广大养羊户的政策普惠,通过他们的“运作”而可以顺畅地变成个人想发给谁就发给谁的“红包”。
国家为了农村经济能有不断向好的局面,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驱动性资金,而在最新的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政策性导向,其中重点提出的就是消除贫困的时间表,而这就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从靖边县发生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当国家的政策到达相关基层政府部门时,早已扭曲成了另一种状态,那就是相关政府部门,既可以将政策的普惠变成一种政府部门的独立业绩,其中个别官员,也可以将这种普惠当成亲戚间内部流动的肥水。
但形成这种局面并不是偶然的,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其政府部门只想着如何拿到更多的补贴,其中的甜头在于这样的补贴只存在着清晰的来龙,但却可以没有清晰的去脉,这就使得国家补贴变成了一些部门可以任意支配的唐曾肉,想给谁吃就给谁吃,其中没有道理可讲,一些官员的权力就是横行的最大道理。而诸多村民的实际困难,反而变成了一些官员眼中的最大“道具”,有了这样足够的道具,再加上权力的拨弄,一些官员就会导演出无穷无尽的关于贫困的折子戏,也是关于扶贫的“折扣戏”。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国家农村政策在基层实施中的失控,其中的主要原因,既在于农村的基层权力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约束,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而同时,也在于国家扶农政策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反馈链条。而这二者合在一起,其实就是监督上的缺位,如果说每一项惠农政策的实施,都有一个清晰的来龙去脉,并建立反馈式责任清单,那就不会演绎出这样的“折子戏”或“折扣戏”,当然也就不会将本来该属于广大养羊户的政策普惠,通过官员的“运作”而顺畅地变成个人想发给谁就发给谁的“红包”。因此,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利好政策,还要予以针对性配套,必须要辅以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