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聘教师下岗:对“编制”的考评权,应交给学生和家长
(2015-12-30 16:02:29)
标签:
教育时评时政文化新闻评论 |
深圳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临聘教师招聘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要求对临聘教师超过比例的学校全面整顿,数百名临聘教师在此轮整顿中陆续接到解聘通知。据龙华新区一所小学负责人介绍,许多临聘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强,甚至胜过一些有编制的教师,这些临聘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家长也十分认可。但在编制考试上,在与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的“较量”中,这些有经验的优秀老教师往往败下阵来。
教师节没过几天,就看到“深圳数百名临聘教师一夜下岗”这样的消息,这像初秋的气温一样,让人有些寒意。在教师节到来之前和之中的期间,人们没少听到关于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和稳定教师队伍的诸多利好消息,但当人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这些利好消息,并且教师节的余温也还没有过去的时候,人们就看到了这个“深圳数百名临聘教师一夜下岗”的冷酷现实。这让人们难以想象,如此冷酷的现实,到底与教师们美好的愿望之间还有着多少难以丈量的距离?
深圳数百名临聘教师一夜下岗,源于编制的不足。在目前体制下,“编制”二字的含金量有目共睹,有能力没编制的教师,尽管可以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学生们的爱戴;但“临聘”二字却又消解了他们的进取激情和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底气,并与“编制”二字形成了无法对等的身份标签。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认可,应当说构成了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有力支撑,这就是走向素质教育的必要基础,更是撬动应试教育的强力支点。但大量的“临聘”教师们,可以支撑起学生们头上的蓝天,却支撑不起自己头上的那块蓝天;已经成为教育战线生力军的“临聘”教师们,可以以自己为支点撬动应试教育,但他们自身生存发展的“支点”又在哪里?
在目前情况下,教师的“编制”不可能马上消失,因为对全盘体制而言,任何大刀阔斧之后得到的所谓“立竿见影”,都会对其整体上的有机脉络产生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对于这种改革,所需要的并不是大刀阔斧式的不顾客观历史成因的跃进,而是持之以恒的精耕细作,这种循序渐进的改变方式,要的也不是翻天覆地的摧枯拉朽,而是在素质教育这个总体目标的统帅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让每一个脚印都成为一下一个台价的有力支点,让编制内的教师有一个思想上的过渡,更让“临聘”教师们看到远处的曙光。
在目前情况下,由于诸多盘根错节的客观因素所致,教师的“编制”也许还不可能马上消失,但这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掣肘。也就是说,教师的“编制”在一段时期内还可能存在,但这个“编制”却不应是与生俱来的产生物,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等于将大部分临聘教教师推向了“身份论”的谬误,这是一种同质劳动下的起点不公平。因此,对于目前稀缺的“编制”资源,应当让其产生广普的竞争性,而不应当成为一种唯学历限制的并与生俱来的“世袭”产物。
正如龙华新区一所小学负责人所说,“许多临聘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强,甚至胜过一些有编制的教师,这些临聘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家长也十分认可,但在编制考试上,在与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的“较量”中,这些有经验的优秀老教师往往败下阵来”。由此可以看出,优秀老教师的“败下阵来”是因为“较量”的不公平,因为优秀老教师常年工作在一线,他们不可能将“论文”之类的筹码,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就像最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不可能也不应该将写“孙子兵法”当成自己的主业。一线教师的工作方向就应当是最现实的方面:让学生学得好,让家长放心认可。
因此,对一线临聘教师的考评,应当回到现实的育人需要上来。对任何教师的“编制”都不应是唯学历限制的“世袭”产物,它应当是一种最实际的考评结果。而很多优秀老教师的“败下阵来”,正说明现在的考评机制还存着的倾向性不公平,这应当是今后对教师“编制”改革的突破口;同时还要将考评权交给学生和家长,而不能让前线之外的权力成分主导这样的考评。工作在一线的那些临聘教师,只有有了这样的“支点”,才能支撑起自己职业发展的一片蓝天,也只有有了这样的“支点”,才能撬动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发展。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战斗于一线的优秀教师们,在考评的大后方“败下阵来”,这需要考评制度的更新与保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