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罚没收入”成为部门领导的“小苹果”
(2015-10-27 11:18:25)
标签:
教育时评时政文化新闻评论 |
广州各部门一年罚没收入有多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又收了多少?近日公开的广州市直部门2014年度决算账本显示,去年28个部门罚没收入8.76亿元,其中市公安局最多,达6.54亿元。不过有“其他收入”的64个部门中,仍然有超过半数的部门未交代“其他收入”到底为何种收入,涉及资金7.01亿元。
规范的账目起码要有来龙去脉,而这么多的“其他收入”并未交代明确来源,这看上去似乎是因为一些收入还不方便建立明确账目,但就目前的财政制度来说,这显然是个伪命题。因为,财政制度经多次细化后,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十分完善,但对于各种罚没收入这些并不复杂的项目来说完全能够条分缕析。尽管在实际执行中,确实还存在着特殊情况下模棱两可的极少情形,但这种情况不可能太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被记入“其他收入”的可能。
但是64个部门中,有7.01亿元都被记入“其他收入”,这显然是个怪现象,因为特殊情形已经覆盖了正常状态,模糊的条目已经被无限放大,而规范的条分缕析反而成了多余的摆设。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何这些部门都这么热衷于稀里糊涂的“其他收入”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越模糊的东西越容易说它是什么它就得是什么,就像对一个没有正式名称的东西,想让它是“小苹果”它就得是小苹果,这时怎么爱它都不嫌多。而在相反的候,只要上级查出了问题,它就会被当成“小陀螺”推出来,而这时怎么抽它都不为过。
罚没收入没有来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将来这部分收入也可能没有去脉。在一些部门,小金库的形成,大部分都来自于这种稀里糊涂的收入。之所以小金库用起来方便顺手,是因为它在一些部门领导眼里就是“无源之水”,尤如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吃白不吃,白吃谁不吃。但要想使小金库里的钱,像阿里巴巴的藏宝洞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要提前作一些账面上的功课,并形成整套的秘笈,那就是最大化地模糊一些收入来源,将“稀里糊涂”进行到底。
罚没收入不清晰,一方面是因为地方财政制度还存在着一些漏洞,这使得一些部门领导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轻易突破制度的篱笆,并顺畅地提前播下“小苹果”的种子,等待着日后安然享用。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些部门领导的意识里还存在着复活小金库幻想,尽管一些地方对于小金库的查处已经很严,但这并不能打消一些部门领导要侥幸一把的赌博冲动,因为在现实中,这种侥幸与冲动确实成功率很高。
这次广州64个部门中,有7.01亿元都被记入“其他收入”,实则是财政制还不够严密的结果,只要制度有缺陷,“其他收入”就会成为魔法师的隐形衣,什么东西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罩在里面。而同时也说明,相关部门的监督机制,也处在半睡半醒之间,对一些问题的查处,多半还是处于事后诸葛亮和马后炮的状态,这使得一些部门领导,对小金库的复活报有很大幻想。因此,从制度进化方面应撕掉这层隐形衣;从监督行使方面要击醒那些半睡半梦的监督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