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孝道是历史文明底片的现代显影
(2015-10-26 14:00:59)
标签:
时评时政文化新闻评论教育 |
任全来,男,汉族,194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原为北京现代建材公司武装部部长,现为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高井社区一名普通居民,退休职工,2015年10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光荣称号。任全来20多岁结婚,与妻子共同孕育了两个孩子,后遭遇不幸,妻子因车祸去世。1992年,他与同为丧偶的刘克清再婚成家,新家庭给他们带了幸福和喜悦的同时,却也让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是需要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以及现任妻子刘克清带来的两个孩子;二是妻子刘克清前夫是家中的独子,他去世后,他的父母日常起居需要有人照料,加上自己前妻的父母和妻子刘克清的父母,任全来需要同时赡养6位老人。每逢节假日,任全来就三边跑,20多年来风雨无阻、悉心照料,他让三个破碎的家庭重拾家的温暖,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将这种美德言传身教给了下一代。——摘自石景山报2015年10月19日
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孝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关于孝老、敬老、爱老的故事从来都未曾间断过。从“弟子规”到“三字经”,再到“二十四史”,其中关于孝老、敬老、爱老的篇章,一直都以典籍的形式存在着。而最凝练经典的“二十四孝”,则在很多公园的墙上时时都可温习得到,其中,百里负米,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都已融入了现代伦理,并被当成了对下一代孝道教育的最好教材。
但是,中国尽管关于孝道的历史底片并不缺乏,但在真实生活中,孝道却也成为了现代社会文明中的稀缺品。这样说并不夸张,因为如果以数量来说的话,我们身边确实还有着很多孝老、敬老、爱老的真实故意,当这些故事集中地反映在新闻里,就会使人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孝道的社会里。但现代的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而如果将发生在现在的那些真正的孝道故事,溶于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基数里,那当然就是一种稀缺,甚至还正在从稀缺走向更加稀薄,而这就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
从新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关于“不孝”的故事,而如果再将这样的负能量溶入于社会现状,那恐怕更是令人不安。然而,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更多的却是那种孝与不孝之间的形态,对于这样的形态,尽管我们不能轻易武断地给出负面定义,但起码可以说这是一种正在逃离孝道的形态。对于孝道,它没有法律上的确指定义,也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当今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婚姻、家庭可能因故而发生破裂,父母、亲人也可能因儿女在远方奋斗而被疏离,应该说,这些社会客观原因都是孝道被稀释的现实存在,这同样也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全国道德模范任全来,其实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其职位并不高,而且也只是在一个企业里,严格地说,这样的“职位”,根本就不算真正的官,因此,他也不可能拥有什么厚重的社会资源。而从他的工资收入来看,也够不上所谓的中产阶级,就他的收入而言,只能算是普通人里最普通的人。再从他的身体精力情况来看,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就算倒推20年,他也已经进入了体力精力下滑的阶段,人的体力精力不可能回到从前。但最关键的是,他还曾遭受过巨大的人生不幸,这样的精神创伤,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挺得过来。
然而,正是在这种缺少社会资源支持、工资收入微薄、体力精力下滑、遭受巨大不幸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强地孝敬着三个家庭的三对岳父母,养育着几个家庭的孩子。任全来是一个平常的人,因为他所拥有的并不比别人多,如果非要说他比别人多了些什么,那只能说他比别人多了人生的巨大不幸。任全来虽然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任全来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承担了一个人所能承担的一切,不曾想到过要逃离现状或推卸责任。在他20年的行动中,不曾想到过绕道而行,也不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更不曾让那些世俗中所谓的客观借口淹没自己。
相比之下,现实中的许多人都比任全来有着更好孝老、敬老、爱老的条件。但是,由于他们心灵与伦理的萎缩,已经使自己远离了孝道,放弃了历史传承下来的责任。而任全来20多年来却一如既往地在孝道上前行,并把他的勇气和责任传承给了他的孩子们。任全来的行动,不仅是一个人的践行,更是一个普通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宣誓,通过这种传导,就会使更多的人感到无限的正能量,也让人们看到历史文明底片的活力。全国道德模范任全来的事迹,可以说是对现实社会中孝道稀缺品的一种救赎和修复,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中国并不缺少记载着历史文明的竹简,我们在古书上读到了太多的孝道故事,但现实生活却不能寄托于古老的竹简上。五千年的文明是一步接一步走过来的,再多的好故事,那也都是过去时,而目前最 需要的就是现代的进行时,因为每一个过去时,都是由无数个进行时连接而成,并成为了历史的底片,而对于未来时,也正是由每一个进行时给出的连体显影,因而,每一个人其实都会是这个历史底片显影过程中的一个像素,当然更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一种践行和归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