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违法广告:名人更要珍惜来自于社会的尊重
(2015-09-30 12:24:43)
标签:
时评时政文化新闻评论旅游 |
9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广告法》正式实施。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2015年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广告,利用某知名艺人进行涉嫌虚假宣传,提升自身产品影响力。经工商部门调查核实,所谓的“传世名画”只是浙江某工艺品厂生产的丝绸制印刷品。其行为误导消费者并进行虚假宣传。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好酒也怕巷子深”,因而,厂商利用各种允许的手段提升自身产品的影响力,以最大化地获取市场分额和经济效益,这无可厚非。而对于名人来说,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名人效应,利用自己的声望为厂商进行市场推广,同时也给消费都推荐了好产品,并以此获取自己应得的劳动报酬,这也无可厚非;并且这种多赢的合作模式也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正当得利之为。因此,厂商请名人作广告不是错,名人配合厂商作广告也不是错。
然而,现在一些厂商请名人作广告,既不是因为自己有了“好酒”,更不是因为怕市场的巷子深,而根本上就是指望名人们将自身的声望当作“添加剂”,并最大化地使用,为厂商“勾兑”出所谓的“好酒”。这对厂商来说很划算,除了支付一些广告费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必劳心费神。产品还是那个产品,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只要注入了名人们的“添加剂”,旧瓶里不管装上任何液体,只要通过广告,对市场喊上一声“芝麻开门”,滚滚红利就会如约而至。
而另一方面,名人们也很划算,这戏,厂商让怎么演就怎么演,一切台词脚本都是厂商的既定,名人们只管照本宣科,至多加上点古怪夸张的小动作;就像发微信时顺手点上几个呲牙咧嘴的小表情,而这对于科班出身的他们来说本来就是强项。如此一般的走戏,很简单很省力,既不需要揣摩脚本,也不需要理解台词,要的只是听厂商的话,之后就会是滚滚而来的表演报酬。犹如春晚小品《如此包装》前半段中的情形一样,让你叫“玛丽姬丝”,你就不能叫“麻辣鸡丝”。
厂商请名人作广告不是错,名人为厂商作广告也不是错,但这必须要有底线,那就是要恪守诚信,要以产品、服务打开市场,而不是以虚假宣传骗取市场,任何短视行为在伤害消费者的同时,都是对自身的自戕。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诚信为本,这要求厂商有起码的诚信底线。而对于名人来说,为厂商做广告也要有起码的底线,那就是客观真实,是什么产品就是什么产品,不能为了挣取广告费就透支自己的声望,做出坑骗消费者的虚假宣传。
从更高层面上讲,市场经济其实还是法制经济,而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5年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十大典型案例,说明一些厂商还不能自觉地按着法律的基本要求行事。这需要法律及时亮出威严的一面,对这样的厂商依法进行处罚,本身就是使其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必经之路。而同时,对于名人的违法行为,也应当一视同仁,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必须要接受的警醒。名人是社会的文化符号,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名人值得社会尊重,但名人更要珍惜这种来自于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