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券难出手《黄牛的吐槽,折射出的反腐的利好》
(2015-09-30 12:22:38)
标签:
时评时政文化新闻评论旅游 |
“358元的哈根达斯月饼提货券,110元就卖。”26日在各大月饼兑换处守着的黄牛开始着急卖掉手中收来的月饼券,开出三折价格吸引顾客,更吐槽“难脱手”。黄牛说,“今年月饼券好收不好卖。我们前一个星期收券的时候都是150元收的,本想半价卖,谁承想根本没什么人买。明年要是还是这个行情,我就不倒腾了,挣不到钱”。
这两年中秋节,虽然一些动辄千元的天价月饼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总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不管什么品牌的月饼或是提货券,都于之前天价的基础上正在走下神坛。一盒月饼的成本有多大,这不必细算,但能卖到千元,显然不是市场成就的真实价格。其原因在于,月饼已经以一种“文化”的方式绑架了市场价格,而这种所谓的文化,并不是中秋节所蕴涵的真正文化,而是一种打着中秋节的人文旗号,改装出炉的“腐败文化”。
自从天价月饼出现以来,就是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月饼还是那个月饼,口味还是那个口味,但只要贴上了天价标签,也就从心理上真把它当成了高档礼品。不管是送礼者还是收礼者,大家心里都明白,月饼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多少钱买来的。再好的月饼只要没有贴上高大上的心理标签,就不能成为拿得出手的礼品;而同时,再普通的月饼,只要贴上了天价标签,也就成了“开了光”的流通物。
但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推进,敢收天价月饼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心里明白,那不过是盒月饼,何必让它给自己增加那么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商家又想出了“月饼券”这种方式,以缓解收礼者的心理压力,但好景不长,因为反腐败工作已经关注到了节日腐败这个关键节点。在此情况下,“月饼券”也只能走上一个圆圈,又回到它应有的市场价位。但这个过程中,黄牛是最大的赢家,因为黄牛看到了,并利用了这个怪圈里存在的商机。
然而,今年中秋的情况却大不一样,连“耳聪目明”的黄牛都吐槽“难脱手”,这说明反腐败工作给大部分收礼者产生的心理压力已经传导到黄牛身上,并由黄牛又传导到商家身上。由此更可以看出,在整治节日腐败方面,存在的缝隙也越来越小,各种为腐败市场而生的促售手段,已难以绑架市场价格,各种手段风光过后,气数已无。中秋节正在回归它真正的文化本位,月饼也正在回归它的市场价位。那种打着中秋节的人文旗号,改装出炉的“腐败文化”,已经走到了最后的没落。对黄牛来说,生意少了,但对反腐败来说,却是一种由黄牛吐槽折射出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