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生”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桎梏
(2015-09-10 16:49:58)
标签:
时评时政文化新闻评论教育 |
“保送生”制度,旨在为优秀学生提供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机会,但这项制度很难选出真正的优秀学生。因为在筛选学生之前,官员家长已经给自己的孩子做好了“私人订制”的所有铺垫,无论需要什么样的资格,官员家长都会通过自己手里的社会资源炮制出来,别说是“三好学生”资格,就算需要“十好学生”资格,官员家长也会照方抓药轻松拿到。因为,“保送生”制度的条件清单,对于一些官员家长来说,只不过就是权力清单之下的一道填空题而已。
而对于一些出身寒门的优秀学生来说,他们的家长没有这样的资源,他们更不一定有被评上“三好生”的机会;这样的学生虽然很优秀,但他们的家长却经受不住“拼爹”“拼妈”的煎熬,甚至可能连“保送生”制度的完整条件清单都不曾看清过;他们虽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优秀的学生总被“保送生”打败。因为,自从有了“保送生”制度开始,这样的“暗战”就已在进行中,并且成了只有少数家长才能玩得起的排他性游戏,而权势就会成为取得“胜算”的最大暗箱。但这时,“保送生”制度也就成为了不公平的掩饰布,同时更成为了学生及家长心中抹不去的伤痛和社会的“学殇”。
“保送生”制度已存在很长时间,不可否认,它有当时存在的历史成因。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现代教育首要体现的就应是起点公平,不管是出身官宦之家,还是出身寒门草舍,他们都应站在社会的平等线上,这是公平社会的起码原则,而“保送生”制度显然是将一些学生人为地摆在了一个高起点的位置上。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保送生”后面都有权势的影子,但不管有没有权势的影子,它都是一种不公平的产物,因为“保送生”制度更容易被权势分化溶解,而且也实质性地模糊了社会平等线,相比之下,寒门学子更容易被排挤出这场看不清游戏规则的“暗战”。
“保送生”这样的制度,不管它的前生怎样,但它的今世已尽显荒谬。因为,当优秀生还需要“保送”的时候,这本身就是对制度公平的一种不保和戏谑,这里边的逻辑越捋越混乱,到底是因为优秀才保送,还是因为“保送”而“优秀”?尽管现有的高招制度还不够尽善尽美,这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调整,但无论如何都不应在总体制度上打开诸如“保送生”这样的小窗口,因为局部的每一个小窗口,都是对整体公平的损害。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些与社会公平诉求背道而驰的东西,应当让它成为历史的过往,而不应当再让它抱残守缺地存在下去;正是完成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任何拿着老标尺来衡量现代诉求的小窗口制度,都是对实现社会大公平的桎梏。对“保送生”这样的制度,解决它何去何从的问题,该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