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节,不应只是一篇日历

(2015-06-02 17:32:29)
标签:

教育

时评

时政

文化

新闻评论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恰逢周一,不少家长吐槽,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家长们照常要上班,没有时间陪孩子过一个欢乐的节日。深圳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小梨提交了《关于“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儿童家长放假的提案》。他在提案中阐述,现在的六一儿童节,却慢慢过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儿童节成了孩子们的“看家节”、“孤单节”,希望企业自发为家长放假。

每到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到底过得怎么样,这是一个大人们无法回答的问题,只有孩子们的切身感受才能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即便有再多再好的礼物而无家长的陪伴,这样的感受,则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的美好感受无不来自于家长的陪伴,这是一种暗含团圆意义的人伦原始诉求。而每到六一儿童节,家长们总会尽可能多地给孩买些礼物,即使逢上法定休息日,也不会有多少家长有时间陪孩子过上一个团圆意义上的儿童节,因为在现实中,加班就是常事,而只剩下礼物的儿童节,也成了残缺不全的常事。

当日历快要翻到六一儿童节那一篇时,孩子都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将要收到很多想要的礼物,但他们不能确切地知道的事,就是那一天有没有家长陪伴自己。而作为家长来说,好像只要给足了礼物也就是等于满足了孩子的所有诉求,而礼物就是自己的一个最好替身;但孩子们的感受却无法找到替身,因为再多的“芭比娃娃”也不可能阻隔他们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孤单感受。这不是礼物能填补的空白,更不是一篇印有“六一”儿童节字样的红色日历就能化解的怅然,这篇日历虽然可以很快就翻过去,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孤单感受却不能马上翻篇。

每到六一儿童节,一些部门都会报道儿童节的“盛况”,有的组织到公园游玩,有的组织歌咏比赛,但这样的老掉牙的内容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吗,其实这早已成为了一个问号。因为组织歌咏比赛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登台的机会,而就在今年儿童节之前,成都一名“热血”儿童给教育局局长写了封信,原因就是排练儿童节汇演节目长达3周,最后彩排时却被淘汰,最终致信教育局长“要求不过儿童节”。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小朋友在儿童节之前给爸爸写信,这封信最后一句就是:“爸爸要是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可以说这两封信,代表了孩子们对儿童节最真切的感受。而由此大人们也会感到,孩子们其实并不在意丰富的礼物,和竞争性的老套歌咏,而他们最在意的,其实就是能不能与家长一起度过一个专属他们的节日,放下各种竞争性活动,放下各种垃圾礼物,在爸爸妈妈面前痛痛快快地撒个娇,排遣一下“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孤单感受。但现在的六一儿童节,除了印到日历上的红色字迹之外,还有这些天伦之乐中的原始内含吗?

六一儿童节在一些人看来,只不过就是一篇日历而已,说翻篇就翻篇,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但六一儿童节其实是一种社会文明和人文情怀的丰富印记,只是由于社会节奏的无限加快,才使这个富含人文情怀的节日,沦为了一页说翻篇就翻篇的日历和一场竞争性的老套歌咏。正如那位儿童信中说的,“爸爸要是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一句话;社会在发展,但儿童节的人文情怀却在退化。深圳市政协委员张小梨提交的《关于“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儿童家长放假的提案》,其实只表达了一个诉求,那就是社会如何才能让广大儿童,不至产生“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孤单感受,而在儿童节这一天,快乐地从心底里喊出: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我真的不想长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