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太骂晕司机,留下待填补的文明空隙

(2014-12-13 12:31:32)
标签:

观点

教育

时评

文化

新闻点评

1210日,吉林市40路公交车司机杨洋像往常一样开着车行驶在道路上,当车行驶到徐州路时,一位八旬老太上车就骂杨洋,就因为司机没有看到她上车。司机没有回一句嘴,只是不停道歉:“我没看到你们要上车,对不起”,但老太太还是不依不饶,而且说的话不堪入耳。司机被骂了13分钟后晕倒在地。“被骂的司机真是好样的。”德女士等6名乘客说,“我们宁可不上班,也愿意留下来帮司机作证。”

      这位老太确实有些过分,这并不是因为她把司机骂晕了,而是因为她根本不应骂人。作为老人来说,先不说骂人是不对的,仅凭情绪激动会气大伤身这一点,弄不好晕的就会是自己。不过这位老人很幸运,情绪激动了13分钟也没事,但这更是这位司机的幸运,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先晕了,那么司机的处境会是什么样呢?

可以想象,如果真是老人先晕了,那么剧情就有大反转的可能,就像小品里的恶婆婆与年轻人,无论谁有理谁没理,在当时都无法说清,而即使最后说清了,那也是让人大伤了一次元气,其结果对有理的一方已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伤害。好在这一次是在老太累晕之前,司机先晕了,因而可以说,是先晕的司机救了老太一回,也终止了剧情大反转的可能。但这种逻辑很伤人,因为它是建立在混沌意识上推导出的,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产物。

      在文明的社会里,有理与没理与年龄无关与强弱无关,理就是道理,它是社会的公共准则,谁违背了它就应当受到社会的公共谴责,这是社会心理界线分明的红杠,对于这位老太也应是这样。然而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个八旬老人,而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同样是谴责但却有着不同的方式,这也是一种文明准则。对她的过错,社会必须要给出分明的态度,让她知道自己是不被社会赞许的。而对她的言辞上则不必给予过重的谴责,因为浅显的道理老人不是不懂,而只是因为八十多年的秉性所致,她的错不在今天,而在她之前的岁月里。而文明并不仅仅是密不透风的谴责,在很多时候文明更要表现于适当的宽容,对于不能改变的因素,社会本就有包容之德,这是给予岁月的谅解。

社会文明的脚步是一代一代人走出来的,对于前人没有走实的那些空隙,现代人要做的就是要用自己的脚再走几遍,这样在代际的更迭中就不会再有那样的不文明行为,而不是做出跨时空的言辞谴责。可喜的是,通过这件事已经可以看出很多如德女士这样的人,他们说“我们宁可不上班,也愿意留下来帮司机作证”,这是对司机的赞许,而这样的赞许就是在建设文明,使不文明的行为在对比中显得暗淡,这就足够了。而公交公司领导也很重视此事,准备为他申报“委屈奖”。其实,这都是在用自己的脚步填补文明的空隙,这是比谴责更高的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