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想转基因“造福于民”,保证争议是前提

(2014-10-21 13:48:38)
标签:

观点

时评

文化

新闻点评

财经

“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日前在武汉举行。北大前校长许智宏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关转基因的几乎所有争议都不是基于科学评价和理性的思考,无谓的争议已经阻碍了黄金大米等成熟转基因产品造福于民;在转基因产业化问题上,政府的过于犹豫会带来困惑和混乱,并丧失发展的机会。(1020日《京华时报》)

对于转基因产业化的问题,社会各方已争论多时。一方面,持反对态度一方的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提出了很多潜在性质疑,尽管这些质疑还不能从科学角度被完全证实,但也没有从科学角度被完全驳倒。另一方面,持支持态度的一方,也拿出了很多证据,但同样未能被完全认可。

争论的双方,至今都没能拿出一个压倒性的结论。但是,这种现象很正常,恰恰说明双方的科学依据依然不够充分,还需要更加充分的论证才能将转基因问题讲明白。在这个问题没有被彻底弄清之前,直接拿出“争议阻碍转基因产品造福于民”的论断,更将所有的争议强制定性为“无谓的争议”,这样的论断才既不像是科学评价,也不像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任何科学研究都应以造福于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科学往往是一个漫长的求证过程,而这个过程,远比直接宣布一个既定的结果更有说服力。一项“可能有益”的科研成果,确实可能造福于民,但如果在这个结果还没有被确认之前就推而广之,那么这样的“造福于民”就可能变成“试验于民”。

    转基因产业化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生物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因此,各方的争议也就不应局限于生物科学的范畴,这里面还包含着社会成员心理的形成因素。因此,即便转基因产业化真的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么也应当创造条件,让社会成员充分提出质疑,越辩越明。科学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怕质疑,解答得越明白,就越能证明其科学性。

尽管争议本身是一种社会成本,但在这个成本里,本身就包括了程序正义的应有之义。因此,付出这样的成本并不是浪费,而恰恰是正当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前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