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进校第一课应是“传承节俭”
(2013-08-20 13:32:00)
标签:
观点时评文化新闻点评杂谈 |
大学生开学万元起步,给出“指导价”不如给出正确指导思想
在私企工作的张女士说:“我月工资2500元,爱人也就3000元。孩子上大学开学,即便省也要花将近2万元。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可这意味着4个月的工资。”王先生女儿考上了大学,他说:“还没去学校,购买数码产品就已经近两万元,加上后期费用,轻松超过4万元,上个大学简直如同烧钱,和我们那个拿着行李卷就去报到的年代根本没法比了!”
王先生所说的那个年代,一个脸盆、一把牙刷、一套被褥,基本上就是大学生的全部家当,那个时代,别说确实没钱,即便是有点钱的家庭,也不可能随意买到手电筒以外的什么电器,因为所有商品都是凭票供应,有钱没票就等于隔窗观画水中望月,看得见,摸不着。而现在各式数码产品浩繁无比,同时家庭收入也在提高,各式好玩好看的数码产品已经成了现在大学生甚至是高中生的“标配”。“与我们那个拿着行李卷就去报到的年代,根本没法比了”,这句话体现的正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联动而发的社会文化进步的缩影。
经济基础决定消费水平,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如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就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一样。一个目标达到了,这个目标也就成为了追求下一个新目标的起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满足到满足又到不满足并不断继续追求的往复过程,这本无可非议。消费的欲望,就像一只膨胀的气球,它能合理膨胀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容纳承载它的经济基础。对于刚上大学的新生来说,消费太小了就会打破家长“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这样的爱子心理底线,怕孩子受委屈;而如果消费太大了则会让家长感到“上个大学简直如同烧钱”这样的无奈。
但控制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度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向新生发录取通知书时塞了一封致新生家长的信,建议家长提供给孩子的月消费额一般为600元,最高不超过800-1000元。这一“指导价”引发热议,有人吐槽,物价飞涨,600元仅够一个月伙食费。但也有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说,这样的“指导价”是几乎是全家大部分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对“指导价”有着不同的承载能力。因此,学校给出数额过于具体的“指导价”,不但解决不了“富学生”大手大脚的问题,过大的实际悬殊还会给“穷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不适感。
学校给出“指导价”,毋庸置疑,用意是好的,但这样的“指导价”带来的只能是多方面的尴尬。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于新大学生来说,也是独立人生的开始。要说大学与中学有什么区别,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学时期来自校方的具体指导多,而大学时期则是来自校方的具体指导少,但宏观思想指导较多,其中还包括一些课程的选修上,校方给出指导思想,具体选择由大学生自我决定,这是因为大学生这个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自我认知能力,所以这是对大学生行为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来自校方人性化的一种尊重。
因此,学校给出“指导价”不如给出一种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要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还是一名没有收入的学生,家长的钱再多也是拼搏的结果,而不是学生攀比的资本。大学生应当有自己的合理消费,但不能脱离了学生身份这个现实。社会经济在发展,消费文化也在进步,但消费文化的进步,并不是数额的增加,其中还包涵着更多的理性决定和观念的升级,而这些在大学生身上,就应当以合理的节俭表现出来,同样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拿着行李卷就去报到的年代根本没法比了”,但这样的精神还应当传承下去。
而给出这样节俭的指导思想,也是校方这个教书育人之地,应尽的份内之事,这本身就应当是学校对开始独立人生的大学生进行的第一堂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