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愿投档规则对高校扩招的影响
晨雾 /
文
一、问题的提出由一场讨论引起
寸草报晖老师的一篇文章《寸草报晖:高考志愿填报模式变更,问题和答疑,应对思路》提出了“志愿填报方式调整,可能会带来那些影响?利弊所在?”的11条影响。Dyemn老师和晨雾都参与了这样一场讨论。
其中第9个问题,关于平行志愿对高校扩招的影响,我们各自的观点是这样的:
寸草报晖:院校扩招:或取消。由投档规则决定,一般按院校计划100%投档,考生实施一次投档。扩招的二次投档,动一人而影响所有后来人,扩招几乎成为不可能。(当然不排除院校将原来的机动扩招计划变为明确招生计划)。
dyemn绿字点评:观点正确,形式上不扩招,但实质上减招还不敢太明显,寸草老师的解释是当然不排除院校将原来的机动扩招计划变为明确招生计划。
晨雾蓝字点评:扩招常常是高校抑制“大年”的行为。如果大小年效应减小(第10条),扩招行为也会减少。但是在生源情况明显特别好的情况下,高校感觉有把握以明显高于100%的提档比例提档,也会主动扩招。因此一定要把扩招行为与平行志愿相联系有点牵强。
一位匿名的新浪网友2013-10-28
10:15:26在评论中写到:
院校扩招:或取消。----请教了资深高校招生人士,扩招否,与志愿填报是什么方式没有必然联系
1、平行志愿下很多高校也大幅扩招的,比如2013年清北在上海(平行志愿)扩招比例相当惊人,而在北京(顺序志愿)完全没扩招。因为北京如扩招,同分考生太多,凭加分才达线人数太多
2、平行志愿下,院校也有很多超100%提档的,因为招生总人数(=招生计划+机动计划)是基本确定的,只要用了机动计划,就会超100%,平行志愿下有预投档,这时高校可以决定是否动用机动计划。外省市实行平行志愿的,也有不少高校是120%投档的
3、感觉以上各位对平行志愿会影响院校扩招的理解是错误的。
晨雾回复:2013-10-28
18:22:07
感谢你的分析。我赞同。平行志愿与扩招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我已吸取。但是往年的扩招确实常常是高校抑制“大年”的行为。如果大小年效应减小(第10条),扩招行为也会减少。
二、赵京老师的观点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赵京老师写了一篇《平行志愿后扩招为什么比较难》(本文后附有赵京老师原文)。赵京老师从技术角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实行了平行志愿之后扩招比较难,晨雾归纳为如下四点:
1.2013年北清在上海扩招的例子从技术上并不能佐证平行志愿不影响扩招。因为上海的平行志愿是在本科一批实行的,但是北大和清华在沪并不在本科一批中招生,上海单独为北大和清华设置零志愿,零志愿在提前批次之前录取,不实行平行志愿,只能可填报1所院校。只要北清愿意,可以通过二次投档方式扩招。在技术上无障碍。
2.
平行志愿有三条基本规则: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实行平行志愿后,无论设置几所平行学校,高招办都是实行一轮投档。确定了提档比例的高校在完成本校的提档之后,填报了该校的未投档的考生会继续投向其下一所高校。这时候如果高校感觉生源好,又有机动计划想扩招在一志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平行志愿一轮投档规则导致高校扩招难。
3.从理论上说高校是可以在预投档的阶段决定调拨机动名额,提高投档比例进行扩招的(这就是晨雾说的所谓主动扩招)。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困难。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高招办一般在正式投档之前进行3轮模拟投档,以便让高校掌握生源情况并大致划定自主招生和艺术特长等特殊招生的分数范围。打算扩招的高校需要在第一轮模拟投档之后马上决定追加招生计划。由于平行志愿“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规则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调整招生计划,都会影响其他高校的投档生源。高招办不得不再进行一次模拟投档,以便让其他高校都了解自己生源变化情况。再加上调用机动名额还需要一系列的行政审批手续,在紧张忙碌的招生阶段,多数高校不愿意在预投档时决定扩招。(对这条后面晨雾还要详细解释)
4.从已经实行了平行志愿的天津市的录取数据可以证明这个现象。2012年所有在天津本科一批招生的331所院校中,实际录取人数大于计划数的院校只有19所,招生计划与录取人数一致的院校有
279所,录取人数少于计划数的有
33所。当年理科一批总计划招生11653人,实际录取11222人。相比北京,2012年北京理科本科一批总招生计划人数为13761人,一批实际录取14463人。我们可以发现,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高校扩招人数减少,实际录取人数低于总计划招生人数。
赵京老师的分析概念准确,条理清晰。从理论和实践把平行志愿与高校扩招之间的关系彻底讲透了。赵老师既有北京多年实行顺序志愿的经验,又有天津这样的由顺序志愿变为平行志愿后的经验。因此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更胜一筹。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寸草报晖老师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赵老师的文章实际上是对寸草报晖的观点提供了更有力的论证。Dyemn所说的“形式上不扩招,但实质上减招还不敢太明显”不太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在讨论“扩招”,暂时没有涉及“减招”问题。而晨雾的观点谈及的高校的“被动扩招(抑制大小年)”和“主动扩招(提高提档比例)”都仅从高校的自身目的角度来谈,而没有从平行志愿的技术规则来分析,所以得出的“一定要把扩招行为与平行志愿相联系有点牵强”这样的结论有些肤浅。
三、平行志愿模式下为什么高校在预投档时确定扩招也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赵京老师观点的第3条指出,从理论上说高校是可以在预投档的阶段决定调拨机动名额,提高投档比例进行扩招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困难。这在理解上有点别扭。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顺序志愿的情况下,高校无论在正式投档之前,还是在正式投档时,只要拿到所以第一志愿填报该校的考生的分数结构表,就可以对生源情况一清二楚,其他高校的提档情况不会产生影响,根据招生计划就能够大致估计提档线,从而确定合适的提档比例。也容易确定是否需要扩招。
但是在平行志愿情况下,由于“分数优先,遵循志愿”,考生把高校填报在A、B、C、D任何位置(北京只有A和B),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的提档对象。即便把所有填报高校的考生分数结构表提供给高校,高校也很难判断生源状况,因为其他高校都可能会参与对这些考生的提档。高招办在正式投档之前进行模拟投档(预投档),以便让高校掌握生源情况,决定是否增加机动计划扩招。即便这样,高校掌握得情况与正式提档还是存在出入,因为在预投档之后,假设当一所高校增加招生计划准备扩招时,其他高校可以也会这样做,其结果使得上一次预投档的测算结果又不准确了。比如说预投档时,一所高校甲投进的最后一名考生600分,有一位同样填报了该校的考生599分没能投进来,会投到另一所高校乙。高校甲这个时候调高提档比例扩招的话,599分的考生就能投进来,高校乙就空缺一个,它的末位就会从第一次预投档已经投向其他学校的考生中补一个,而那所高校又有空缺……。而调整计划的并不只一所高校,所有高校之间都是如此互相影响,造成不能准确判断生源情况。所以赵京老师说,甚至有可能出现3次预投档的情况。
平行志愿在模拟投档时判断生源情况,确定扩招计划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高校如果判断不准,由于误判断造成扩招过渡,还有产生“小年”的风险。但是了解了这个过程就能明白,虽然操作上有一定困难,但还是可以操作的。换句话说,主要高校愿意扩招,就能做到扩招。
据一位高校资深招生人士介绍,在平行志愿情况下高校在预投档时决定是否扩招主要取决于“动因”。只要有足够的理由促使高校扩招,高校也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扩招行动。调拨机动计划确实需要教育部系统审核,但是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工作效率也是很高的。还有一个因素我们需要注意,就是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一年,高校都会尽量倾向于按照往年策略继续扩招,因为我们都知道平行志愿第一年高校的提档线排名都会上涨,高校为了来年招生平稳,有意地适度扩招可以缓解这个影响(这也是一种“动因”吧)。而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二年以后趋于稳定了,扩招情况就会比顺序志愿时候减少。赵京老师所举天津市的数据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四、平行志愿对高校扩招影响的归纳总结
综上分析,平行志愿对高校扩招的影响应当是这样的,实行了平行志愿之后,高校的大小年现象会明显减少,高校一般已经没有必要再为抑制大小年而扩招。即便高校打算扩招,在正式投档之后就已经没有可能了。平行志愿的一轮投档规则决定了高校不可能为了扩招而二次投档。高校扩招可能实现的途径只有在正式投档之前的预投档时作出扩招决定,提高提档比例。由于平行志愿“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规则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调整招生计划,都会影响其他高校的投档生源。高招办不得不再进行一次模拟投档,以便让其他高校都了解自己生源变化情况。再加上调用机动名额还需要一系列的行政审批手续,在紧张忙碌的招生阶段,多数高校在不是特别必要的情况下,不愿意在预投档时决定扩招。因此平行志愿一轮投档规则导致高校即便有扩招愿望,实现起来也有些困难。但是只要高校由于某种“动因”主观愿意做,实现扩招也不是一件很难的,是可以做到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一年,高校都会倾向于按照往年策略继续扩招,以便适度平抑提档线排名的上涨。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二年以后趋于稳定了,就不一定这样做了。
五、平行志愿导致高校提档线排名上升的三大理由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看出平行志愿确实会使高校扩招行为受到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也导致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上升。如此分析,平行志愿应当是通过下面三个方面的影响引起高校提档线排名上涨的:
1. 平行志愿使考生填报风险降低,考生敢冲的心态导致高校录取考生的分数向上密集排列,提档线排名随之上升。
2.平行志愿为了规避退档风险,通常规定了接近100%提档比例。提档比例下降提档线排名随之上升。
3.平行志愿一轮投档规则使高校在正式提档之后扩招不可能实现。在预投档阶段主动提高提档比例扩招虽受到一定限制,但能实现。客观造成提档线排名随之上升。
前两个理由我们比较容易注意到。第3个理由的影响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一年不会太明显,但是第二年以后,就会逐步发挥作用。
-----------------------------
赵京原文:
赵京:平行志愿后 扩招为什么比较难 (2013-10-29 11:49:25)
平行志愿后扩招为什么比较难
赵京/文
引子: 在晨雾和寸草报晖两位老师的博客上,有一名匿名的新浪网友经常发言。虽然不能说所有标注为新浪网友的匿名用户都是同一个人,但是假设这是同一个人的话,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支持平行志愿的。在晨雾转帖的寸草报晖的博客上,有这样一段留言:
院校扩招:或取消。----请教了资深高校招生人士,扩招否,与志愿填报是什么方式没有必然联系。
1、平行志愿下很多高校也大幅扩招的,比如2013年清北在上海(平行志愿)扩招比例相当惊人,而在北京(顺序志愿)完全没扩招。因为北京如扩招,同分考生太多,凭加分才达线人数太多。
2、平行志愿下,院校也有很多超100%提档的,因为招生总人数(=招生计划+机动计划)是基本确定的,只要用了机动计划,就会超100%,平行志愿下有预投档,这时高校可以决定是否动用机动计划。外省市实行平行志愿的,也有不少高校是120%投档的。
3、感觉以上各位对平行志愿会影响院校扩招的理解是错误的。
这个留言是第一个留言,说的以上各位应该是指寸草报晖、晨雾和dyemn三位老师。
可惜留言中提到的资深高校招生人士也没有说明具体是谁。我来从技术角度上谈一下为什么实行了平行志愿之后扩招比较难。
首先,先说一下这位匿名网友谈到的2013年北清在上海扩招问题。他提到在上海市北大清华扩招的比例很大,以此来证明扩招和平行志愿没有关系。上海和北京是目前全国仅剩的两个考前报考志愿的地方,上海市已经在本科一批实行了大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在本科一批中设置4个平行一志愿。但是这位匿名网友可能不知道,在上海市北大和清华不在本科一批中招生。上海市专门设有单独的一个“零志愿录取”批次,这个批次中只有这两所学校招生,只能报一所学校志愿,不是按照平行志愿的模式投档的。正因为如此,才给了北清能够使用机动名额扩招的技术前提。
为什么实行平行志愿后,无法调用机动名额呢?这是由这种投档方式决定的。
以往的顺序志愿模式下,高校在第一次提档之后,其他未提档的学生档案并没有投往其他院校。这样高校可以方便的根据今年报考热度和生源质量情况来确定是否调用机动名额进行扩招。实行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后,考试院实行一次性投档,高校在完成本校的提档之后,未投档的考生档案会接着投档其他高校,如果高校再次提档,相当于录取二志愿,提档的学生分数也会有较大落差。
那么高校是否可以在预投档的阶段决定增加机动名额,进行扩招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制于时间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扩招的学校数量很少。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考试院一般在实际投档之前进行3轮模拟投档,以便让高校掌握今年的生源情况及划定自主招生和艺术特长等学生范围。高校需要在第一轮模拟投档之后,需要马上决定是否追加招生计划。但是高校并不清楚提档线下的生源质量如何,扩招有一定的风险。此外一所学校调整招生计划,考试院就需要再进行一次模拟投档,对其他院校的招生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加上调用机动名额还需要一系列的行政审批手续,在紧张忙碌的招生阶段,多数高校不会在预投档时扩招。
从天津市的录取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个现象,2012年所有在天津本科一批招生的331所院校中,实际录取人数大于计划数的院校只有19所,招生计划与录取人数一致的院校有
279所,录取人数少于计划数的有
33所。当年理科一批总计划招生11653人,实际录取11222人。相比北京,2012年北京理科本科一批总招生计划人数为13761人,一批实际录取14463人。我们可以发现,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高校扩招人数减少,实际录取人数低于总计划招生人数。
信息来源:2013-10-29 新浪博客 赵京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175fe0102egwf.html
-----------------------------------------------
晨雾 11月16日高考志愿公益讲座通知(简版)
讲座内容:2014高考志愿讲座
讲座时间:2013年11月16日(周六)上午9:00
讲座地点:海淀剧院
报名电话:010 -
62796677,010
- 62798282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e8of.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