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雾
晨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462
  • 关注人气:8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完全平行”呼声最高

(2008-02-28 20:13:58)
标签:

教育

高考

高招

平行志愿

第一志愿

武俊杰

孙东东

北京

分类: 高考政策与规定
专家解读“京籍”平行志愿
“不完全平行”呼声最高 
 
晨雾 / 转贴
 

“不完全平行”呼声最高
实行平行志愿后,更多考生准备选择名校“冲一把”尚雅兰/漫画


高考百日冲刺

 

    算上今天,距离2008年高考还有整整100天。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平行志愿将对2008年高考产生哪些影响?进入百天倒计时后,如何统筹规划各个学科的冲刺复习、是否有一些“灵验”的复习技巧可寻?家长怎样调整自己和孩子的心态,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中去……百日冲刺之际,本刊特邀知名教育专家、高考研究专家、心理指导专家及高考一线名师,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为考生及家长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也希望借此为北京11.8万考生助一臂之力!——本刊编辑部

 

    2月25日,由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新闻广播等联合举办的“2008北京高招大型直播咨询”在京首播。作为打“头炮”的重磅话题,“京籍”平行志愿啥模样成了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仍在论证过程中,如何操作尚无定案。但是,教育专家预测,在三种“平行法则”中,北京实行“不完全平行”的可能性最大。

 

北京可能实行部分平行志愿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平行志愿有助于规范高考录取方式,有效缓解高分考生的压力。但是,究竟实行完全平行志愿,或是部分平行志愿(第一志愿保持原来的填报办法,第二、第三志愿才实行平行志愿)是各个城市、省份自己的事情,不会搞“一刀切”。就北京的实际情况来看,可能会实行部分“平行”。与此同时,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方式将有“微调”,调整将借鉴中考“分数优先”的部分做法,但不会和上海一样推行完全意义上的平行志愿。

 

    何为“不完全平行”志愿?据了解,目前外地省市高考出现的“平行志愿”填报方式也有区别,如辽宁去年本科一批招生采取了分AB段录取院校、同时设置有序志愿和平行志愿的办法。上海今年即将推行的则是比较彻底的平行志愿,即每批次院校录取都坚持“分数优先”。整体来看,目前全国有一些省市实行的平行志愿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完全平行志愿、混合模式、批次中的批次。其中,北京有可能实行的“不完全平行”即混合模式,特点是部分批次中有平行志愿,而有平行志愿的批次中第一志愿不是平行志愿。目前实施的有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高考专家分析,目前北京考生高考第一志愿录取率保持在86%左右,因此北京今年高考很可能实行“第二志愿平行”的录取方式。

 

平行志愿学生老师都受益

 

    原北京一中校长、学大教育顾问王晋堂是平行志愿的倡导人之一,在他看来,实行平行志愿是填报志愿的一大进步。“以前志愿优先的录取规则,造成很多高校只招收第一志愿的考生,在考生每一批次的若干志愿中,实际上起作用的就只有第一志愿,后面的都成了摆设。考生稍有不甚,就会一落千丈。因此,每年都会造成很多考生高分低就,甚至高分落榜。在考生们看来,第一志愿简直就是‘鬼门关’,而报志愿像是在博彩。实行平行志愿后,由于可以同时填报多个第一志愿,考生在同一层次院校中选择的平台实际更宽了,考取的几率也更大了,北大考不上还可以上人大,这对考生是一种保护,也更公平。”作为一中的老校长,他还有着另一层考虑,“实行平行志愿,对中学老师的利益也是一种保护。以往,老师在指导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可谓战战兢兢,特别是考生在考场上稍有意外,第一志愿落空时,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愧疚、自责。实行平行志愿,不仅对考生是福音,也使老师得到了解脱。”

 

    光华鼎力教育集团总裁武俊杰也表示,按照“平行志愿”的填报方法,很有可能出现“未到清华、北大分数线,仍能进人大、北师大”的局面,而在往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人大、北师大是第一志愿满额学校,无需再招第二志愿学生。因此,“分数优先”原则上保证了考生每一分都不浪费,不再需要钻研大小年等填报技巧,只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高考分数实际填报,真正让考生体现了‘高考志愿’的本意——我的志愿由我做主。“平行志愿”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高分复读。

 

高分考生仍有落档可能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高招顾问孙东东教授在“北京高招大型直播咨询”节目中一再提醒,实行平行志愿后,虽然高分考生选择的机会增加了,但是高分考生照样能落档,甚至落档的可能性还要大一些。“孙教授介绍说,和过去分层次录取的模式相比,实行平行志愿后将突出以分数优先的特点。“按照平行志愿录取时,招办和高校会将考生的每个志愿都视为第一志愿。但由于在高考中实行同一档次的高校同时录取的原则,所以如果考生第一志愿填报的学校没有拉开梯度,落档一次被好学校录取的机会就要少一次,因此高分学生也存在落榜的可能。”

 

    光华鼎力教育集团总裁武俊杰也表示,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考生志愿填报的焦虑,但却没有完全规避填报志愿风险,最大的风险是来自于录取高校的投档比例。比如说,某学生按照120%的提档比例被北大调档,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被录取的风险。另一方面,平行志愿虽然可以减少高分落榜的风险,但对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来说,平行志愿不一定能帮助他们进入更好的学校。这是因为,按照以往的模式,一部分有能力考取北大、清华但不愿冒风险的学生,可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所更有把握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而实行平行志愿后,更多的考生会选择北大、清华试一试。因此,平时成绩中上等的同学,平行志愿不一定帮助他们进入更好的学校。

 

填报志愿不宜盲目“冲一把”

 

    今年是北京首次实行平行志愿,考生在报志愿时可能会缺少依据,这令考生和家长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与此同时,也有些考生和家长乐观地认为,既然是按分录取,不如冒险“冲一把”。

 

    对此,孙东东教授表示,报平行志愿不要有冲一把的想法,而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身体状况、竞赛加分、学习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志愿填报。在同一志愿中,学校也应该拉开档次,否则仍有可能高分落档。武俊杰总裁也提醒,实行平行志愿,分数是选择志愿的首要因素,这有可能造成一些考生和家长唯分数论,用分数等值的想法选择学校,而不顾及考生的兴趣和爱好,这对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记者了解到,由于“京籍”平行志愿的操作方案尚未明晰,部分学生和家长感到无所适从。对此,原北京一中校长、学大教育顾问王晋堂表示,无论平行志愿最终圈定什么规则,高考都要以实力作基础。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考生和家长没有必要为打探平行志愿的规则费太多心思,更没有必要因为政策不明朗而焦虑,只要认认真真复习,提高应考实力,就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晨报记者 徐虹 罗德宏

 
信息来源:2008-02-28《北京晨报》
http://www.morningpost.com.cn/article.asp?articleid=118333

 

晨雾点评:

 

    晨报这篇报道没有出现新的信息。

 

    记者再次重现了孙东东教授在“北京高招大型直播咨询”节目上的讲话。也再次重现了他的错误概念:

 

    孙教授介绍说,……按照平行志愿录取时,招办和高校会将考生的每个志愿都视为第一志愿。但由于在高考中实行同一档次的高校同时录取的原则,所以如果考生第一志愿填报的学校没有拉开梯度,落档一次被好学校录取的机会就要少一次,因此高分学生也存在落榜的可能。

 

    考生几个平行志愿没有拉开梯度,落榜风险确实很大。但风险只与他分数是否达到这几所学校的提档线有关。因为平行志愿提档与中考提档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分数优先,这也叫做“分分清”。600分的考生平行志愿A、B、C全部都过完了,再过599分考生的平行志愿A、B、C……。考生填报的几个平行志愿梯度太小(例如,A北大、B清华、C复旦)造成落榜的原因的绝对不会是因为“落档一次就减少一次机会”。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达到后面的志愿学校B、C的提档线。孙教授所说的那种风险是在志愿优先方式下才常见的。


平行志愿相关文章:

上海将全面推行高考“平行志愿”填报改革试点

教育部2008年高考将推广平行志愿
填报平行志愿并非“零风险”
北京晚报倡议高考平行填志愿

北京08高考报志愿方式有变

北京高考为何不实行平行志愿制

改革视点:2008年高考志愿该如何填报

北京市高考拟推平行志愿

北京高考志愿投档方式将有微调

加分效应将因平行志愿有变化

京沪两地高考平行志愿讲座

平行志愿-我们该如何准备

海淀理科排名680可报什么学校?

上海平行志愿投档比例确定

上海考试院就平行志愿填报及投档答记者问

高招投档程序的几个基本概念

平行志愿也须冷静对待

“平行志愿”录取还面临哪些难题

平行志愿与没有志愿仅一步之遥

平行志愿的好处如何兑现

人民日报聚焦平行志愿

高招录取的基本流程

对北京今年实行平行志愿方式的猜测
推进“平行志愿”需关注四大问题

北京高考拟推部分平行志愿

北京高招空中直播首日媒体报道

孙东东教授的两个概念错误

“不完全平行”呼声最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