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母婴生长发育亲子婴儿早教成长教育宝宝育儿意外伤害安全 |
分类: 心情随笔 |
前几天一个傍晚我带十二在小区溜弯,突然后面传来急切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位妈妈斜抱着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子,快步往前跑,孩子的姥姥(奶奶)拎着个提袋跟在后面跑,待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看到孩子右侧额头全是鲜血,手臂上也粘满了血,我下意识地问了句:怎么了?她们也顾不上回答,急匆匆地向大院门口跑过去了,引得路上的人也都侧目,有的还大声地说:赶紧打车啊!看着那位妈妈个头不高挺瘦的跑得已经很吃力了,孩子的腿都耷拉下来,孩子还不停地碱着:妈妈…妈妈…妈妈…,听着真让人疚心。等她们到了大门口马路边,妈妈累得蹲下来,伸手拦车,但路过的几辆都没有空车,我看着这一幕腿都软了,感觉心也紧张得怦怦地跳着。路人也帮着拦车,终于有辆空车停在边上,大家帮忙将这祖孙三人推进了车子,那车调了头向医院方面开去了。我这心这才稍稍平静一点,但也不知后面的情况怎样了……
这几天我就总想着孩子的安全问题,安全隐患就在身边啊!做父母的安全这根弦松不得啊!
十二就从床上跌下来三次,现在回想一下其实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次是十二刚会爬,我们从外面回来就把他放在大床上,我还在边上挡了几个枕头,我就去换鞋,十二人爹去洗手,孩子将枕头推开跌了下来。第二次是十二爹出差了,夜里十二吭吭叽叽地想吃奶,看着他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我就到厅里拿奶瓶,结果他连着翻了几个身就掉地上了。第三次是十二在大床上玩,我和他爹都在房间里,就到桌子边拿了个东西说了句话一分散精力,结果孩子瞬间就滚地上了。
孩子不懂事,但大人明白啊,关键还是安全意识淡薄,都是一时疏忽造成的。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个意识问题,重视了自然就注意了!会减少很多意外的发生,也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今天看了个资料,意外伤害是儿童的第一位死因,当前北京市儿童意外伤害情况非常严重,儿童意外伤害类型表现为:交通事故、锐器伤、中毒、跌落、动物咬伤、电击伤、烧烫伤、意外窒息(溺水)、被下落物击伤、机械伤、自杀、枪伤、其他。尽管在调查中发现了13类意外伤害,但发生率最高,最常见的威胁儿童人身安全的六大隐患主要是跌伤、动物咬伤、交通事故、烧烫伤、中毒和溺水与窒息。其中第一位的为跌倒(30.61%),第二位:动物咬伤(21.77%),第三位:交通事故(11.9%)。
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北京市一年中儿童伤害为50439人次,即每天就有接近140人次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名儿童因伤害而死亡;平均每天有2名儿童因伤害致残;平均每天有26名儿童因伤害需要住院治疗;平均每天有120名儿童因伤害需要家长照料。其中,男童的伤害发生率是女童的两倍。伤害死亡在被调查样本中占了四成多,是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跌倒——儿童意外伤害的首要原因
在北京市儿童医院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因跌伤前来就诊的儿童。该院一位负责儿童外科的医生向记者介绍说。
一位12岁的男孩放学回家与母亲一道同行,由于是傍晚,光线差,施工单位把井盖移开后未做任何标记,孩子直接掉入井中,井深十几米,孩子出现多发损伤、骨折。
在所有的儿童意外伤害中,跌伤是发生率最高的非致死性伤害。男童的发生率是女童的三倍。10-14岁的儿童发生率最高。据估计,北京大约每年15500名儿童因跌伤就医,造成经济损失7400万元。
34.55%的儿童是从高处跌落的。其中的65.55%跌落高度大于1米。高处跌落78.8%是意外跌落,6%为跳下,3.1%是被别人推下去的。跌落的窗口或阳台通常是未封闭或没有栏杆。
事例一:男孩,6个月,奶奶抱着在阳台上看旁边学校学生做操,孩子高兴地在奶奶怀里窜动,由于阳台未封闭,奶奶未抱住孩子,孩子从3层楼摔下,造成双大腿骨骨折,住院近两个月,幸好未伤及大脑。
专家提示:家中有小孩应封闭阳台。
事例二:男孩,8个月,父母均为新闻工作者,母亲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玩儿,突然母亲晕倒了,把孩子从怀中扔了出去,正好孩子头部撞在门框上,导致昏迷。孩子住院后一直未苏醒,最后成了植物人。
专家提示:患有癫痫、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等特殊疾病,易导致晕厥的成年人,抱孩子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站在有危险的地方。
事例三:男孩,5岁,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长年在国外。孩子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住在5楼。卧室有一扇窗户插销坏了,未及时修理。男孩子好动,总喜欢在席梦思床上蹦跳,有一次跳着跳着,突然歪向窗户,窗户离床很近,孩子的手正好扶在坏窗户上,由于窗户未固定,孩子由窗户掉了出去,导致多发骨折及多脏器损伤,幸好未伤及脑部。
专家提示:损坏的门窗要及时修理。
动物咬伤——学龄前儿童的常见伤害
男孩,10岁,家住农村,家养一条看家大型母犬。平时母犬性情还算温顺,但在产崽之后变得十分暴烈。一次,男孩在试图抱小狗崽时惹怒了母犬,该母犬将小男孩扑倒在地,疯狂撕咬,幸亏男孩父母及时赶到,救下自己的孩子。但孩子浑身上下已没有一处好地方,有大大小小十几处伤。
动物咬伤在儿童意外伤害中列第二位。据推算,全市0-17岁儿童全年约发生动物咬伤事件11400人次,每天平均有30个孩子被咬伤。
5-9岁儿童被动物咬伤的最多,且随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年龄小的儿童喜欢和宠物狗、猫等各种小动物亲密接触,但又不懂如何与之安全相处。当孩子不断长大时,他们与动物玩耍的时间减少,也逐渐知道其危险性。
动物咬伤81%来自宠物狗,6%来自宠物猫。八十年代以前,北京市政府不允许饲养宠物,但九十年代后政策发生变化,现在,宠物已逐渐成为“家庭第二个孩子”,但却缺乏相关的教育培训,如宠物的科学饲养、儿童与宠物的相处知识。还有宠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漏洞,如“黑”宠物大量散落民间,抛弃宠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宠物不注射狂犬疫苗和其他动物疫苗等,都是造成动物咬伤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同时,宠物饲养还引发传染病、环境卫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事例一:男孩,6岁。家里养了一只宠物狗。该男孩比较活泼,经常跟宠物狗玩逗。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3次被咬伤。虽然伤势不重,但每次都需到医院打狂犬病预防针。
专家提示:宠物狗咬伤一般不太严重,但一旦被感染狂犬病,几乎100%的死亡率。养狗应按时进行狂犬病毒预防。被狗咬后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诊治,不要延误。
事例二:女孩,14岁。周末与父母一起到远郊的山上游玩,不小心被山里的蛇咬伤。万幸的是,并非毒蛇所咬。
专家提示:被蛇咬伤不能再动,并尽量挤出伤口的血后进行包扎,防止流血和感染。判断是否毒蛇咬伤,一般看伤口的蛇牙印的多少,牙印比较少的(一般四对之内)多为毒蛇;牙印上下两排的,大多为无毒之蛇。
交通事故——中小学生的头号杀手
调查人员介绍说,在7例儿童死亡调查样本中,就有2例是因交通事故死亡。这两例都是发生在学生上下学途中,既有学生不注意交通安全的因素,也有路况较差、机动车司机超速行驶等方面的原因。
男孩,2岁半。一次,一家三口乘小车回家下车后,父母都未注意小孩,而小孩正好跑到车后玩耍,司机倒车时也未看到孩子,结果将孩子撞倒后经腹部轧过,导致肝脾破裂,并摘除了脾脏。
交通事故是10-17岁儿童意外伤害的首要原因。北京每年约发生交通意外伤害事故6000人次,相当于每天有16名儿童因交通事故受伤或死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500万元。
29%的儿童伤害事故发生在行人身上,57%是发生在非机动车(自行车)上,11%发生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这与北京市不断增长的机动车拥有量和庞大的自行车使用队伍有关。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66.9%家庭拥有自行车,10.1%家庭拥有摩托车,12.2%的家庭拥有汽车。超速行驶、交通密度过大、新司机及机动车增长过快过多是市区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在郊区和农村,大量的卡车等重型汽车和无照上路的农用车、摩托车,对在路旁行走及骑自行车上下学的孩子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事例一:一家三口乘坐出租车在阜石路上行驶,突然,对面正在高速行驶的大卡车跨过中线与出租车相撞,造成出租司机死亡,三口人重伤。事后证实卡车司机为疲劳驾驶,驾驶时睡着造成事故。
专家提示:司机千万不可疲劳驾驶、违章驾驶,行人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事例二:一家9口人乘一辆面包车外出,其中7个成年人,2个小孩。夜间在高速路上高速行驶,与一辆农用机械车相撞,面包车顶盖被切去,7个成年人当场头部受伤死亡,儿童因个矮才幸免于难。
专家提示:高速路应加强管理,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不可过快,尤其夜间应注意控制速度。
烧烫伤——低龄儿童的主要伤害问题
参与调查的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在大多数家庭厨房中,操作台的高度一般为1米左右,而这个高度恰好是蹒跚学步幼儿伸直上臂触到的高度,非常容易被好奇儿童弄翻而致从头到脚的大面积烫伤。目前,北京家庭习惯将热水放在热水瓶中,大多烫伤就由最常见的热水瓶所致。热水瓶容易碰翻打碎,其木塞易脱落而溢出热水,这些产品设计制造上的缺陷是主要的安全隐患。
烧烫伤在儿童早期发生率最高,也是导致终身残疾的主要因素。烧烫伤所形成的伤害,不仅造成儿童的大疤痕、毁容、失明,而且还会给他们的未来工作生活带来心理障碍和负担。
事例一:男孩,3岁半。父母想为孩子洗澡,先把热水放进澡盆后,小孩忽然一脚迈进澡盆里,导致脚部被中度烫伤,住院10天方痊愈。
专家提示:父母在给婴幼儿洗澡时,事先一定要调试好水温,因为儿童的皮肤非常脆弱。烧烫伤后首先远离热源,马上用较干净的清水(自来水即可)冲洗患处15~30分钟,不要急着脱衣服,以免连皮撕下,更不要在患处涂抹一些药物,以免增加感染机会,应直接去医院治疗。
事例二:男孩,3岁。父母均为上班族,由奶奶照看。一天,奶奶一眼没看到,小孩把放在桌上的暖水瓶打翻到地上,造成该男孩大面积烫伤。
专家提示:把热水瓶的木塞改为螺旋式的盖子,盛有热水的水瓶或水壶放在固定的套子里,在厨房做饭时,把装有热汤、水或油、粥等炊具的把手向里,使之不露出操作台。
中毒——90%家庭有化学有毒物
据调查推算,北京每天约有3名儿童发生中毒,发生率在10-14岁组最高。儿童中毒的主要原因是90%以上的家庭存有化学有毒物品,40%的家庭的化学毒物存放地点经常是浴室、厨房、储藏室、卧室等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储存方式不当是发生儿童中毒的重要原因。
调查人员介绍,他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鼠药的包装是塑料袋,有可能被多次使用,其残余药量足以致儿童死亡。而且鼠药袋子不封口,很容易被儿童打开。
事例:男孩,3岁,农村儿童。农民撒药时将拌药的木棍随手扔在田间,正好小孩捡到后放入口中玩儿,造成中毒死亡。
专家提示:加强有毒物品管理,家庭应将杀虫剂、鼠药等有毒物品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使用儿童打不开的橱柜或容器予以存放。
窒息与溺水——潜在的伤害问题
男孩,12岁。暑假期间,与小朋友偷偷到某湖边游泳,刚下到水里就被水草缠住溺水而死。
北京市儿童医院提供的资料显示,儿童窒息多由于异物进入气管、气管受压迫以及口鼻被蒙所致。国内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中窒息是第一位。避免儿童奔跑、讲话时进食食物,消除儿童睡眠中的潜在危险是防止儿童窒息的重要内容。
据调查人员介绍,在北京市平谷县某镇,每年都发生儿童溺水事件,原因是在该镇有一个大水库,每到夏季,附近的孩子们偷偷地去游泳或戏水,而这些孩子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游泳技能培训,泳技较差,经常发生腿部抽筋现象,有的则根本不会游泳,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调查表明, 80%的儿童都不会游泳。会游泳的儿童中,也只有70%的儿童能游25米以上。
此外,意外窒息也是造成婴幼儿伤害的因素。父母和婴儿同床睡觉虽然利于母乳喂养,照顾婴儿等,但同时增加了婴儿窒息的危险性。婴幼儿俯卧睡姿比仰卧、侧卧更易发生猝死。
事例一:男孩,9岁。在游乐场玩滑水游戏,由于下降过猛,身体失去平衡,头部碰着水池壁,造成晕厥,头部多处外伤。
专家提示:儿童不宜高处下滑,以免发生不测。
事例二:女孩,3岁。一边吃葡萄,一边玩耍。突然,葡萄整个儿滑落至咽喉处,导致气管堵塞。幸好送医院及时,没有造成大问题。